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无比的兴奋。作者不仅探讨了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两个著名散文家——李渔和张岱,更深入地讲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这两位散文家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率真之气,让人读后感受到了他们生命中的美好与痛苦。
张岱出身显赫,生活中曾享受到富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体会到物质上的无足轻重。在他四十八岁那年,他写下了一篇自我墓志铭:“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望过去二十年的浮华生活,他仿佛看到了一个遥远的世界,这种深刻的情感在他的《陶庵梦忆》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
另外,在他博览斋里,那高大的梧桐树、翠绿如云的地毯,以及腊梅补苍白墙壁的画面,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片天地。而图书四壁密集、鼎彝尊蹴不动,这一切都预示着将来的简朴生活。然而,当他后来搬到“短檐危壁”之后,只剩下破床碎几、折琴病笔以及残余书籍,与往昔相比,如同隔世。
近日,我又在书店看到史景迁最新一部关于张岱的传记《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即《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翻译),不能不为之激动。史景迁以其卓越的手法,将张岱的一生内心世界进行细致探究,并通过晚年的修史活动展现了他对存在价值的追求。
在撰写风格上,史景迁依旧使用引用的方式,将大量资料融入自己的叙述中,就像第一章开篇便是这样:“张岱住处前有广场,当夜月明后灯笼亮起,他觉得自己‘无虚日’—既能游玩,又能交际,又能享乐。”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南京繁华的一面,也反映出张岱对于花费毫无顾忌的心态。他沉浸于美好的生活,但同时也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暂时性的。
这些文字来自《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对端午节秦淮河畔的一个生动描绘。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精彩内容,比如说,“露台精雕细琢”,“茉莉香气盈溢夏日风中”。这些镜头般推拉的情境,以及内心所思所感,在传统意义上的正统历史著作或研究作品中难寻觅,而史景迒却能够如此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我一直被他的作品吸引,现在再次阅读关于张岱的话题,我感到非常愉快,一直看完两晚上。在序言中,史景迁提出了一个问题:“只要有人追忆,对明朝往事就不会消失。”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了解,再去读《陶庵梦忆》,将会有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