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的风采与时尚变化(朝代画像)

在我阅读史景迁的新著时,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他的书不仅有趣,而且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两位杰出的散文家的见解。这两位散文家——李渔和张岱,都是我喜爱的作者,他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率真的心态,让人难以忘怀。我特别喜欢《陶庵梦忆》,尤其是〈瘦马〉一节,这篇文章让我深深感动,从此对张岱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兴趣。

张岱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享受着富裕生活,但到了48岁,他遭遇了国破家亡,被迫隐居山中,以布衣蔬食为生。在《陶庵梦忆》中,他回顾了自己过去的一切浮华生活,既真实又有趣。他甚至在未死之前,就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描述自己后来的艰苦生活,这让人不禁感叹。

他曾经拥有一个名叫“不二斋”的图书馆,那里高大的梧桐树和重重翠绿的枝叶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但随后,他搬到了一处简陋的小屋,只剩下一些残旧之物,如破床、碎瓷、折琴等,与他早年的豪华相比实在是天差地远。

近年来,在图书馆里,我偶然间看到史景迁最新出版的一本关于张岱的书——《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名为《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由温洽溢翻译,由台北时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史景迁以其治学严谨和写作才华,将张岱的一生及其内心世界进行细致描绘,并探讨他如何通过回忆和晚年的修撰来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史景迁没有使用任何特殊技巧,只是通过引用的资料将事实串联起来,并用散文或小说笔法加以阐释。例如,在第一章,他就这样开始:“在南京城内的一个广场上,有一座房子,是我的居所。”接着描述:“月光出来之后灯笼亮起,我觉得这里真是‘无虚日’,可以同时做朋友、交际以及享受淫靡之乐。”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当时繁华都市的情形,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生活态度上的淡泊明志。

这些文字来自《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描绘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盛况的情境。此情此景虽源自历史记载,却被史景迁处理得如同镜头般跳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而且,这些内容并非纯粹文学创作,而是基于历史资料进行加工,这种手法在传统历史著述中并不常见,让人印象深刻。我自从看过史景迁关于王安石的事迹之后,就一直对他的作品充满好奇,现在再次阅读有关张岱的情况,更让我心醉神迷,用掉两个晚上才能看完。在序言部分,史景迸提到:“他明白只要有人追念往事,它们就会变得永恒,因此决定尽力挽回那些失落于时间流逝中的记忆。”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了解,再去阅读《陶庵梦憶》,可能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丰富与艺术性十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