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探索明朝很诡异之谜图

我最近读了史景迁的新书,这本书真的很有趣。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有两位散文家特别让我喜欢,他们是李渔和张岱。这两个人都很幽默不羁,写作既有活泼的气息,又有率真自然的风格,真是太棒了。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读到〈瘦马〉这篇文章,不禁拍手称赞,从那时起,我对他就越来越迷惑。

张岱出身名门富贵,在年轻的时候享受得非常奢侈。但到了48岁,他经历了国家灭亡、家破人亡之后,只好逃到山里过起了简朴生活,常常达到断炊的地步。他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事情,就像隔了一段时间一样。在《陶庵梦忆》这本书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往昔浮华生活,用一种生动又趣味横生的方式讲述,让人听着不仅感慨万千,还觉得非常有趣。例如,他在自撰墓志铭之前,就写下这样的文字:“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这种惨淡的人生状态,看起来令人唏嘘不已。

另外,当他描述自己当年的博览之所“不二斋”时,也同样引人入胜:“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槛,上方竹竿数竿,以潇潇洒洒之势映日光下射望空视之,如玻璃云母一般。”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蹴,“以鼎彝尊蹴为主”、“未移而具”。这种景象,与他后来的隐居求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即使住在“短檐危壁”里,只剩下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以及残存的一些书籍与砚台,都显得如此不同。

最近,我偶然间看到史景迁最新出版的作品《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的中文版——《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翻译,由台北时报出版于2009年)。看到这一切,我感到无比兴奋。史景迁在历史研究和著述方面已经深受我青睐,他关于我的“张迷”,必定会有一番新的解释,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它。

果然,这本书描绘了张岱一生的转变以及内心世界深层次探讨,并通过他的回忆和晚年的修史活动,为自己树立存在价值。这本书引用大量资料,没有什么特别的独门技巧,但却能够将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并进行解剖,其分析力确实强大。在写作风格上,它依旧采用引证原始文献的手法,将其用散文或小说笔法再现,如第一章便直接说:

"張賓居處前有廣場,一夜月出後燈笼也亮起,使其深覺住於此處真無虛日,便寓便交際便淫冶身處如是繁華世界實乃不可把花費掛心上"

張賓饗觀美景纵情弦歌畫船往來如織周廻南京城內箫鼓遠傳露台精雕細琢若浴罷則坐在竹帘纗幔後身上散發茉莉香氣盈溢夏日風中

這段文字出處為《陶庵夢憶》卷四篇二,是張賓描繪南京秦淮河畔端午節景致。此真有所本非史賡杜撰但景象鏡頭推拉與張賓內心所思所感呈現於某些「正統」的史學著作中與我曾看過關於張賓的事傳記研究書相比誰能匹敵此「野路子」?

自讀完史景迁《王氏之死》后,即对其著作产生极大的兴趣,现在再次翻阅有关张岱的话题,对此君著作为何更是惊喜满满。在序言部分, 史景迁说:"他(張賓)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烟于是決心尽其所能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我认为,如果没有先前的了解,《陶庵夢憶》的体验将更加深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