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探询元朝辽阔清初散文家的古代物品考察

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格外兴奋。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两个著名散文家的深刻见解,而且还让我对这些文学巨匠有了更深的理解。李渔和张岱这两位散文家,他们的文字既有才情又有性格,充满了率真之气,这些都让我非常欣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尤其是〈瘦马〉这一段,让我不禁拍案叫绝,从那时起,我就对张岱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出身于一个显赫家族,享受着富裕生活,但到了48岁,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他回忆往昔浮华生活,用一种生动而真挚的声音讲述,不仅保持着故事的趣味性,也展现出了他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曾经拥有一个名为“不二斋”的藏书阁,那里高楼壁立,有腊梅补缝墙面,只要天光透过空隙射进来,就像玻璃云母一样晶莹剔透。而图书四壁、鼎彝尊蹴,这样的场景后来与他住在简陋的小屋中形成鲜明对比,“所存者,只剩下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以及残书数帙缺砚一方”。

最近,在图书馆,我偶然发现了史景迁最新作品《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的中文版译作《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翻译,由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于2009年2月发行)。这本书让我大喜过望,因为史景迁以其独到的治学风格写作,对我的“张迷”必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洞察。

果然,如我所愿,这本书描绘了张岱一生的转折点,并且深入探讨他通过回忆和晚年的修订历史如何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史景迁引用的资料没有使用任何特殊技巧,但却能够将它们连接起来并进行解读,其研究水平令人钦佩。

在写作风格上,史景迁依旧使用引用的方式,将历史资料用散文或小说笔法表达出来,比如第一章开篇即说:“張岱居处前有一广场,当夜月出后灯笼也亮起,他便觉得住在此处真是‘无虚日’,‘便寓、便交际、便淫冶’。”这样的繁华生活并不值得放在心上,而張岱则沉浸于美丽的环境中,与南京城内画船往来如织。在露台上,他坐在竹帘纱幔之后,可以闻到茉莉香气,这样的夏日氛围让人沉醉。这段文字出自《陶庵梦忆》,卷四篇二,是張岱描述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的情景。此话虽出自原著,却由史景迁巧妙地推拉镜头,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同时呈现張岱的心理活动。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中,没有哪个研究文章能达到这种“野路子”,这样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

自从看过史景迁关于王羲之的一部作品后,我就对他的所有作品都感到极大的兴趣,现在再次阅读有关張岱的话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我花费两晚时间连续阅读完毕。在序言部分,史景迸提及:“他(張嶷)明白只要有人追念往事,它们不会随烟消逝,因此他决定尽力挽回对明朝的记忆。”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我想要先从《陶庵梦忆》开始体验,然后再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