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讲过,崇祯年间明朝大臣纷纷投靠清朝的原因。首先,他那心理疾病和阴沉多疑的性格,让人难以接近,只相信自己。这期间,他更是频繁更换官员,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换了十一个,每个都有死路一条。总督七人被杀,巡抚十一人被杀或逼死,这些都是国家栋梁人物,只因一起疑心,便要无情之极。
崇祯不仅杀人,还要示众,比如袁崇焕,被凌迟致死,并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被流徙三千里,无家可归。他纯粹忠勇战将,但一封反间信,一切功绩皆为乌有。这样的暴行,不仅让大臣们恐惧,更让他们看到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以及自己的灭亡命运。
这些受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不轻易变节,因为知道将来会写进“二臣传”,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在清朝那里,他们看到了相对安稳,没有随便杀人的混乱。大清给予他们厚禄,而早年投靠过的人,如范文程、李永芳等,都得到重用甚至结亲。大清的手腕远胜于崇祯的“杀杀kill”。
因此,大臣们在恐惧中寻找逃跑机会,也是在寻求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要求生存。在这个时代拐点上,当人们的心向背离时,最关键的是清浊与道义得失。
我们说过,在崇祯六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降;崇祯七年四月,尚可喜降;崇祯十二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大战被俘后也降了。而祖大寿则两次降清,但最终得到了皇太极的宽恕,并委以高职,为后来的吴三桂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大量明朝参将以上军官,如沈志祥、孙可望等120多人倒戈投靠了大清,其中有的还获得了一品衔头或者王公爵位,有些直到清末仍由其子孙承袭。这批叛变者,是正因为没有任何前景,只能选择生存而已。在那个时代,对于那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臣来说,不光是权力和利益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命力和希望的问题。
标签: 明朝 简介一览表 、 元朝 顺序简介 、 唐朝为什么不是大一统王朝 、 中国朝代顺序表及各朝时间 、 明朝有多少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