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长王朝的三重金字加派

明朝末年的三重赋税之争: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兴衰史

在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明朝,到了其晚期,便出现了名为“三饷”的三项加派,即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些加派措施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饷,又称新饷,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征收的,以应对辽东地区的军事需求而设立。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规模的扩大,征收额不断增加,从最初的一分二厘逐渐提升到崇祯四年时的一分二厘,加上其他税种,如关税、盐课等,总共达到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银。

剿盗钱,则是在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提议增兵十二万所需资金,这一期间增加了两百八十万两银。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这一项被停止。

练兵钱,则是崇祯十一年的另一项加派,用以应对蒙古入侵和边境安全问题,这次增加金额达到了七百三十万两。这一系列加派措施,对于民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负担,他们不得不将土地上的产物几乎全部用于缴纳这些高额赋税,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土地兼并和民变事件频发。

然而,在清初即使多尔衮下令蠲免这三个加派,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漏洞,一些地方官员继续私自另行征收,使得这个政策未能彻底实施。此外,在顺治十四年的《赋役全书》中,还重新编入了一份名为“九厘额银”的新的加税计划,并在顺治十八年恢复了明朝时期剿盗钱的制度,加重了人民负担。

因此,“三饷”成为一个标志着封建统治严重崩溃、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经济危机深刻性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财政政策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