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月七日,这位探险家在长沙的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明朝对于质量问题工程严格责任追究的态度,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保护策略。
这块青色窑砖睡在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已有600多年的时间,但一直被忽视。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砆还完好无缺,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到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才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这一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以砖石对土城墙进行全面改造。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块窑砆,就正好是当时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砆城墙时留下的遗迹。
这些都是作为城市防御和建设成就的一部分,对于确保城市安全至关重要。而且这些都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质量和责任追究非常重视,因为每个工匠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印在产品上了,以便后来能够追溯谁做出了哪些工作,以及他们是否达到了要求。
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老旧建筑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