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99年的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起了叛乱,并公开向建文帝开战。这场冲突标志着大明王朝进入了一段持续和激烈的“南北战争”。当时,身处南方的建文帝及其手下已不再拥有多少可靠的大将,而北方许多重要将领都转投到了朱棣麾下。在这种形势下,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建文帝仍然选择了65岁高龄的老将耿炳文作为北伐主帅,他率领着30万(实际仅有13万)部队前往讨伐朱棣。
耿炳文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军事家,其功绩与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和蓝玉等人齐肩而立。他的父亲耿君用曾跟随朱元璋征战,最终在长江一役中英勇牺牲。因此,耿炳文承继家族荣誉,继续为朱元璋效力。他在战斗中的才能无人能及,如1357年攻取张士诚控制的地盘长兴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当时守军只有七千,而敌军十万,但耿炳文凭借坚韧和智谋成功抵抗了一个多月,最终配合常遇春击败敌军五千余人,此役使得他声名远扬,被封为长兴侯。
考虑到这些显赫成就,当建文帝派遣耿炳文北上对抗朱棣时,这个决定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在真定遭受挫折后,一些缺陷开始显露:虽然他擅长防御,却不擅长进攻;善于消耗资源,却不擅长决胜关键之战。此种短板导致更多失利,当初被俘的大将张宝被释放回来,以此放风说要攻击真定。由于这次误判 耿炳文慌忙调动部队,但最终遭受更大的失败。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了巨大的损失,“死者不可数计”,但即便如此,他带领下的部队依然坚守城池,使得真定城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即便取得一定成就,也无法挽救整体战局,因为金陵方面因为最初的一次挫折而丧失信心,将耿炳文撤换,由李景隆接任。而李景隆所带来的结果更是悲惨,在白沟河惨败几乎全军覆没。相比之下,如果能够重用耿炳文,或许能够改变战争的走向。如果他活下来并继续担任主帅,对抗燕王可能不会那么迅速地宣告失败。不过遗憾的是,他未能幸存下来,为后续混乱提供了空间。当燕王南下的威胁迫近,无力抵抗的情况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