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一生为争夺帝位而不懈努力,尽管仁宗宣宗父子心存慈悲,不愿对他使用极刑,但他的不断反叛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在最后一次的逆谋中,朱高煦见到宣宗后,即欲羞辱之,并试图在宣宗面前显露其力量,甚至差点将宣宗推倒。面对这一无理行径,宣宗深感愤怒,他命令侍卫将朱高煦用300斤重的铜缸扣起。就在此时,朱高煦在缸内大声哀嚎,将整个铜缸举起准备向宣宗扔去。但是,这一举动并未逃过宣宗的眼睛,他下令武士们用铜鼎烹杀朱高煦。
关于历史背景,此次事件发生于明代初期,当时朝廷内部存在着权力斗争和家族势力的纠葛。作为成祖第二子,朱高煦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对外族战争有着丰富经验。他曾被封为汉王,在云南地区治理,但由于地处偏远且形同流放,他拒绝前往,最终被废为庶人。此后,他又多次参与反叛,被迁徙至乐安州,但仍旧不悔改。
历史上评价朱高煦是一位勇猛但也十分野心勃勃的人物。《明史》中提到:“文皇少长习兵”,即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军事技能,“据幽燕形胜之地”,利用自己掌控北平燕王府的地利优势,“乘建文孱弱”,趁着建文帝(即明太祖第三子)的软弱与无能发动政变,以“奄有四海”的方式夺得了帝国宝座。当上皇帝后,他“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展现出了一系列良好的统治能力和政策,也因其雄武之略及成功骏烈,被认为是继承了先前的开国皇帝成祖的风范。而到了晚年,由于威德遐被、四方宾服等情况,被誉为盛世之一,与汉唐相比,其幅陨之广、成功骏烈更是卓越无比。但同时,也因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最终以失败收场,为个人政治野心付出了生命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