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帝王如何在社会中推广中华饮食文化

在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不仅好食,还有着一颗好色的心。他的姨太太达到了七位之多,更不用说众多的姬妾和短期伴侣了。为了保持性欲旺盛,他会吃各种能壮阳的食物。在他那里,食与色达到了一致。

当时戚继光守卫登州,他专门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腌肭脐”的海兽,即俗称的海狗肾,将其定期送往北京给张居正煲汤。他喝下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无比,在九寒天里头顶冒火。由于冬天戴帽子都难以忍受,官员们也效仿首辅,一律光头,这成为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能够做到如此离奇荒诞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承认:凡是官员都擅长饮食,不饮酒难为官。他是一个懂得享受美食的人。这并不罕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只要是官,就更容易被请客、宴会或应酬,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尝试各式各样的美味。因此,他们嘴巴越来越挑剔,舌尖越来越灵敏,胃口越来越大,对美味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使得厨师们必须精益求精,以满足这些高级消费者的需求。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士人在京城买了一位妾,说她曾经是蔡太师府包子厨房的人,但这位妾其实只是负责缕葱丝。她可能原本就是厨房的一个小角色,但她的存在证明了蔡府厨房规模庞大。

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提到,当年年羹尧因为贪污腐败,被降职成为杭州将军,其姬妾散去,只留下一位曾经服务于他时任大将军时的小炒肉专手。这位秀才向她提出要尝试一下,她却笑而言之:“酸秀才,你知道这件事很困难吗?我们需要从一个整猪开始选择最好的部分,而你每次只买一斤肉,从何下手?”这个故事透露出那时候权贵家庭中的豪华用餐习惯,以及对佳肴追求极致的态度。

然而,不同于蔡京因奢侈生活最后饿死,那些拥有善吃之嘴、善品之舌、善纳之胃、善排之肛的大大小 官僚们,却似乎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惩罚。而他们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推广,也许恰恰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如果要评功摆好的话,这些爱好者是否应该被视作中华美食文化传播者的功臣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