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评价这本书为“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可以说是一系列决定性事件的起点。然而,这一年也被视作平淡无奇,或许连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但它恰好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都强调了“税重民穷”的困境,但黄仁宇认为,民众贫困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国家过度赋税,而在于法律与政府的低效率。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到了明代达到了极致,而他撰写《万历十五年》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这一观点。
在万历年间,明朝的一些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和海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闪耀着希望,却最终以悲剧收场。即便是当时的皇帝,即使身处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下,他只能选择无为而治。这一切反映出一种强大的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
这些文官为了维护整个集团利益,使得国家武备、科技革新以及商业发展均陷入停滞。文官集团的统治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幸,而他们与宦官之间权力斗争更是加速了大明王朝衰败的事实。
历史上看来,万历十五年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一年,但是就在这个平凡之中,有若干个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其实它们却是以前重大事件症结所在地,同时也是将来波澜壮阔事件的种子。在这些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构成了历史上的重要关节点。而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描述,《万历十五年》揭示了这个崩溃帝国悲剧命运,最终这些帝王将相遗忘的是什么?
尽管对中国以道德取代法律的问题,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已经进行了深刻批判——道德并非无能,不仅不能替代技术,更无法替代法律。他认为,明朝特有的特征就是依赖意识形态作为统治工具;意识形态渗透到帝国各个方面,无论强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那以后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从东方到西方世界之间逐渐拉开距离。在那个时代,一边是西方帝国崛起,一边则是东方帝国走向衰落。
标签: 朱祁镇母亲孙皇后结局如何 、 北周为什么要禅让给杨坚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 、 明朝多少位帝王 、 历史为什么很少提到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