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中国叫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元代历史的学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简单,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被称为“大元”。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在元朝时期,“中国”这一概念并不是唯一的国名。
大约在13世纪初,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开始向外扩张。他的孙子、后来的忽必烈继承了祖业,在1271年正式宣布建立“大元”,并将其作为新的国家名称。这时候,“大元”是指整个蒙古帝国,而非现在意义上的“中国”。
然而,当忽必烈迁都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他为了巩固自己对华北地区的控制,以及与宋末民变势力区分开来,便决定使用一个更具象征意义和政治吸引力的名字——“大明”。因此,从1279年起,大明便成为正式的国号,而不再是仅指蒙古人所居住的地方。
尽管如此,对于当时的人来说,“China”这一词汇并不常见。直到19世纪以后,这个词才逐渐被西方世界接受,并用于描述东亚的一个文化区域。在中原地区,即今天的大部分中国地区,被称作的是“中土”或“中华”。
从另一角度看,当时汉族文人的确有用一些表达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情感,如以"天下"或"四海之内"这样的词语,但这些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名称。
总结而言,虽然在元朝时期,人们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地使用单一的国家名称如“China”,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也有着复杂多样的命名体系和认同形式。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关于历史身份和民族认同的一种反映,是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