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后,其皇族与官员在中国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的统称,为时十八年。南明主要势力有四系王,分别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图拥护皇族北伐。经过多次讨论后由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与刘良佐拥护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称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后被送到北京杀害。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各路明军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第二次以节节败退告终。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正式灭亡。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及的明郑王朝。 国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之后向北京进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遁走。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于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而明朝的残余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时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其后继者是熹宗天启皇帝和思宗崇祯皇帝)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其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 (1644年6月19日) 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南明时代自此开始。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 各政权的灭亡 明朝南渡前后,大顺已被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军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攻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其中唐王朱聿键受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登极称帝,改元隆武,是为明绍宗。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各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隆武帝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1646年)继位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是为明昭宗。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标签: 为什么没人跟乾隆争皇位 、 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 、 大明真正战神是谁 、 朱棣最怕的人是谁 、 明朝帝王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