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元朝的智慧之星如同朱元璋时期的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朝武陵县碴口坡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时芳为当地名士,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以诗文著称。杨嗣昌在晚年父母相继去世后,于万历三十八年中举进士,因处乱世而以督兵闻名。

仕途初期,他曾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在天启三年因阉党排挤辞职归里,但崇祯元年再次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随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地,以知兵见闻于朝野。

今山海关显功祠内有其塑像,为赞颂他整饬防务、修筑两翼城抵御后金入侵所致。在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同、山西军务,但因父母去世回家丁忧。崇祯十年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农民起义,并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一年间起义遭严重打击,最终李自成败匿商洛山,张献忠谷城受抚伪降。

次年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握机务及兵部事,是权倾一时的宰相人物。他被尊称“杨阁老”、“杨相”。然而,在崇祯十二年的五月,张献忠再次发动农民起义,大势不利于清剿。此时,他追剿失败,对此深感忧虑,最终病逝湖北沙市(或说)。崇祯帝认为无人能继其大业,便请求昭雪其罪,并赐祭归葬故乡武陵。

《明史》评价他:“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并且与文学家交往甚广,有诗文酬答之作。他对常德历史亦有影响,如修缮常德府城,使得今日常德仍有“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半边”的传说。此外,他根据《水经注》考证桃源境内风景点,为开发桃花源做出了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