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佛珠在中土佛教中的广泛应用。因地取材的需要,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以满足制作佛珠的需求。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念、佩戴和悬挂三类。
持念即是供奉在寺庙中的或供信徒手持念经用的珍贵物品。这类佛珠常见于文玩圈中,被称作手串,其数量一般不超过五十四颗,并配以精美的大气坠饰和流苏,使其显得庄严而神圣;佩戴则指的是人们日常穿戴的手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玩手串。这种手串由最初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在清朝宫廷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其数目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十八颗。
悬挂则是指佩戴在脖子上的装饰,它们通常由一百零八颗珍贵材料制成,并配以精致的小型图像,如隔间等。此外,还有一种特别形式,即朝服专用之宝——朝珠。在历史上,只有清朝皇帝和官员会佩戴这些特殊的宝石装饰品。而根据史料记载,清代皇室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大量支持,并且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政府就已经开始采用藏传 佛教元素作为礼物赠予臣下,以及作为进贡给皇帝的一种形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元素逐渐融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人物装饰——朝珠。它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它还体现出了一个家族与其他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系列画像,我们可以看到从努尔哈赤到顺治帝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女性佩戴过这样的装饰。但是在顺治帝后宫出现了例外,他身边的人物如他母亲孝庄文皇后以及他的妻子都曾经展示过这一风格自康熙之后,每位历任妃子的画像上都能看出他们都佩带着这一标志性的装饰品。
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国,他们对国家舆服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同时也加强了礼乐教化,从而使得这个小巧但含义深远的心形玉片成了社会阶层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窗口。在《钦定大清会典》第二十二卷第三十六条规定“戒指”、“心形玉片”的规矩中,我们可以看出官方对于这些象征意义重大的东西如何规范并维护它们的地位。
标签: 元朝历史简介300 、 唐朝著名人物有哪些 、 元朝历史多长 、 一口看完清朝历史 、 明朝历史时间轴及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