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风月中的姜容樵

在契丹的边陲之地,姜容樵以一身武艺闻名遐迩。他的故事,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画卷,穿越了时空的尘埃,展现在我们眼前。

1891年,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一位男儿出生,他便是那个名字响彻千古的姜容樵。河北沧州人,他从小就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私塾里学得一些基本知识后,他更愿意向叔父德泰和姑丈陈玉山学习秘宗拳械。1909年,他踏上了成为一名武者的旅程,当时他投师张占魁,以习形意拳和八卦掌。

在李景林、李雨三和好友汤士林那里的训练中,姜容樵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还学会了武当剑、太师鞭、太极拳等多种技艺。1920年,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员期间,他开始授教武技,并在江苏省第十中学执教。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国术强身,以技击敌的心志。

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这标志着他对传播武技以及编撰出版尚武丛书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此期间,他还发起组织“健康试验社”、“击技试验社”,与徐致一、贾蕴高、曹德模、马步周等先生共同探讨挖掘、整理、中原一带的国技工作。他主张“国术强身,以技击敌”,深研拳论,并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工作十二年,主编《国术丛刊》。

抗战期间,姜容樵辞去职务赴皖南大学担任文学和历史讲师三年,为鼓气民众抵御外患而努力。在晚年的生活中,由于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口述手划指导后学者们,不甘落伍。他的一生精通文墨兼备,著作颇丰,有28部著作流传至今,其中1963年的《八卦掌》再版发行已达百万册,对八卦掌的总结整理与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74年去世那一年,全中国都为他的逝去而哀悼,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文化遗产保护者。而他的精神,如同火炬一样,将继续照亮后来的每一个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