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二年(公元1628年)二月初八,崇祯帝接受刘茂事变期间提出的废除驿站、消灭邮差的建议,并于4月6日正式在全国实施。
然而,正是明朝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成为明朝灭亡的根源之一。
大批下岗邮递员、邮递员失去了工作,受到地方官员和恶霸的压迫,无处申诉。 他们都走上了反抗明朝统治的道路。
事发中期,刘茂富扮演了裁退邮递员、拉客、转移人脉的角色,同时还负责登记户口。 邮递员食不果腹,宰相率领匪徒成乱云。 —《明史·食货志2》
邮票上的车站
当然这只是事后的想法。
事实上,邮政系统(类似于今天的邮政系统)不仅是明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陆地通道,也是中央政府向全国延伸的政治纽带。以巩固统治,稳定地方。 触手是明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祖宗设立驿站,笼络有权势的人,让他们背负重担,消耗他们的精力,浪费他们的时间,喂他们吃喝,让他们不敢做错事。 它有奇妙的功效; 消除他们的虐待就足够了。 何必刻意断人,驱穷为贼? —《明朝北方谋略.卷五》
既然驿站如此重要,崇祯皇帝为何要废除驿站并消灭邮差呢?
邮票上的车站
目前的历史数据表明两点:
1、明末以来,特别是天启时期,国邮制度沦为明朝官僚公私自用的工具。 国家实际使用的比例还不到20%,但邮政系统却消耗了国家的财力、物力。
2、崇祯掌权后,需要将每一笔钱都花在辽东战争上。 因此,财政入不敷出是他同意废除驿站的根本原因,因为用刘毛的话说,“废除驿站可以节省岁月”。 几十万多钱”①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末年,或者说从天启朝到崇祯朝,明朝真的缺钱吗? 王朗想,其实恰恰相反。
这一点从澳门的海外贸易就可以看出。 别说万历、天启两代,即便是崇祯时期,明朝的对外贸易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明朝并不缺钱。
明代世界地图—《坤舆万国拳图》
一、明末澳门的海外贸易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得到明政府同意,正式取得澳门居住权。 广州象山县的小渔村一跃而起,成为大航海时代明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特别是隆庆年间,明朝放松了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正因为如此,澳门凭借当时的国际经济地位,将明朝卷入了全球化经济新的历史格局。
当时,以澳门为中心的南海转口贸易已形成4条重要航线,即:澳门—果阿—里斯本的亚欧航线、澳门—长崎的远东航线、澳门—暹罗—望加锡航线。 – 帝汶南大洋航线、澳门-马尼拉(吕宋)-墨西哥/秘鲁太平洋航线。 ②
这四条路线,每一条都给大明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流入。
丝绸(包括各种丝制品)、茶叶、瓷器、漆器、茯苓、棉花、麝香、胭脂水粉、白糖、珍珠等,这些明代生产的国际硬通货都是由印度、美洲或葡萄牙人生产的。日本的白银通过澳门购买,运往世界各地赚取财富。
明代澳门口岸
客观地讲,无论从贸易量还是贸易结构来看,澳门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中心。
这里是中华帝国最繁华的港口。 仅葡萄牙人每年就从这里运出 53,000 箱丝绸织物、3,200 条每条重 12 盎司的金条以及 7 车麝香、珍珠、糖和陶器。 ——索萨《亚洲在葡萄牙》
那么,从澳门进口了多少白银呢? 自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以来,从马尼拉经澳门流入明朝的白银数量每年至少有200万两,并且逐年增加; 而澳门长崎航线开通后,从1557年开始,每年从日本进口到明朝的白银数量就达到了450万两。 甚至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由于德川幕府对葡萄牙商人的不信任和驱逐,这条远东航线贸易遭受了空前的打击,从长崎进口白银235万两到澳门。 ③
这还不包括澳门-果阿-里斯本亚欧航线和澳门-暹罗-望加锡-帝汶南海航线的贸易量。
16、17世纪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路线
而且,明代发达的海外贸易虽然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甚至许多内陆沿江沿河的城镇都已形成工厂主雇用体力工人的制度。 资本主义劳动生产方式,但明朝仍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家。
因此,葡萄牙人向明朝进口的货物中,除了那些被明朝上层阶级定性为奢侈品、高档货的货物外,如胡椒、香料、檀香、琥珀、珊瑚等。能体现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其他商品,比如呢绒、酒等,在明代的销量并不好。 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经济贸易体系中,明朝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澳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港的中心地位带来的繁荣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才开始衰落。
这一年,荷兰人崛起,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的控制权,成为新的海洋霸主。
今年也是日本德川幕府全面闭关锁国、断绝与葡萄牙贸易关系的第二年。 在此期间,代表葡萄牙澳门总督赴日本求贸易的四人代表团被幕府斩首。
这一年,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重新获得独立。 消息传到澳门。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拒绝效忠西班牙国王。 结果,西班牙切断了马尼拉与澳门之间的贸易。
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商船
因此,王朗认为,从嘉靖三十六年到崇祯十三年的八十多年来,澳门以其海上贸易口岸的特殊地位,向明朝输送了大量的白银,填补了明朝的空缺。明朝自身的白银短缺 生产的缺乏解决了明朝的白银短缺问题。
从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明代特产在欧洲、日本等上层社会的受欢迎程度来看,毫无疑问,当时世界上生产的白银有一半流入了中国。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天启年间明廷为何还要继续增加赋税呢? 崇祯即位后,为何需要废除驿站以节省财政开支?
既然八十多年来流入明朝的白银数量如此之多,甚至到了帝国末年,崇祯前十二年,每年从日本输入的白银数量就达到了数百万两,那为什么呢?明政府还缺钱吗?
更重要的是,虽然此时澳门的对外贸易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澳门已经失去了对外贸易的能力。 毕竟南洋航线依然存在,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国际畅销品。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所以在崇祯统治的最后五年,澳门仍然是明朝进口白银的重要港口。
所以,王朗不得不深思,这些钱都去哪儿了?
澳门口岸以转口贸易发展
2、钱去哪儿了?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 原本不缺钱的明朝,最终却陷入了财尽亡国的境地。 80年来,这么多钱都去哪儿了?
王朗认为,主要是被明代内部的两个利益集团所划分,即:数量众多的朱氏宗族集团和明朝政治体系内部的官商集团。
1、明朝宗族,依附于明朝的“寄生虫”
氏族是中国古代历代国王的父系男性血亲,能否被皇权纳入氏族的评价标准,取决于此人与国王的父系血缘关系。
当然,如果能纳入宗族群体,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这一切都由国家承担,但是否免费就看国王的意愿了。 对于一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社会生存权利,例如:科举考试、参军、经商等,宗族的自由程度远不如老百姓。 这一点在明代表现得极为突出。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兄弟姐妹稀少。 元末,朱氏仅存的血亲是其兄朱兴隆的次子朱文正。 后人做了细致的安排,既体现了他对血亲的关怀,也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朝廷掌管宗族的饮食、死亡。 他们不需要担任国家职务来获取工资,也不需要上街做生意、下地务农。
太祖早期设立诸侯,让百姓不用俸禄,不用分派官职,亲戚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 —《明史.食火志6》终生俸禄,丧葬费用都给付,亲友之谊深厚。 —-《明史》
明朝皇帝朱棣靖即位后,明朝中央政府开始对宗族实行严格的限制。 他们是在皇宫里长大的,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以被动接受朝廷的赏赐。
如果说,朱元璋因为照顾血亲而不允许宗族从事任何社会活动以获取生存权,那么朱棣和他的后来的皇帝则将宗族圈养起来,以防止第二次“平静”。明代的“灾难”。
明成祖朱棣
既然皇室有这样的要求,明朝的宗族还是很理解的,所以为了给自己创造收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皇子只能多生孩子,因为每逢生孩子,孩子出生后,宫廷就会有更多的头发。 一份钱粮,这样一来,生育不仅成为了明朝诸侯们最大的幸福和动力,也为明朝带来了大批宗族成员。
那么明朝宗室到底有多少人呢?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朝建立到明朝灭亡,朱明氏宗族人数高达百万之多。 三个王朝有多少钱,都不够。 谁让他们都是明朝高祖高帝的后裔呢?
因此,宗族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寄生虫,这个洞是无论如何也填不上的。
明代宗族
二、官商集团,隐藏在明朝内部的“吸血鬼”
明朝是我国古代文官统治的第二个高峰。 文官们在经历了洪武、永乐两朝皇权的高压之后,终于迎来了政治松弛的曙光。 该集团开始正式进入明朝政治舞台。
但明朝的皇帝们并不知道,他们给予了文臣最大的治国自由,却忽略了一支躲在一旁偷窥的可怕力量,那就是商人。
一旦文官和商人走到一起,那将是明朝最大的悲剧。 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还是发生了。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明朝尊农轻商。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思想,所以从洪武到永乐,明朝的商业活动远没有宋朝那么繁荣。 他们在社会最大的范围内从事有限的商业活动,完成自己的资本积累。 “士、农、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明朝50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学者、农工商
然而,随着正统元年的“金花银”币制改革和正统八年的盐级改革,明朝的社会经济活力得到释放,明代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与明初相比,商贾开始天翻地覆。 随着明代的变迁,“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也逐渐转变为“士、商、农、工”,明代的社会风气也从原来的简朴走向奢靡。 。
商人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敏锐的政治头脑,开始进行长期投资,进入明朝政坛。 他们或与明朝官员合作,或资助子女参加科举考试,不断侵蚀明朝的血肉。 骨髓。
正因为如此,嘉靖年间,商人的地位比明初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被誉为明代圣人的王阳明,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他的“新四民论”,即:朝廷必须承认商人的社会价值。 如果商人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并成为官员,他们的地位与传统农耕和读书家庭的儒家弟子没有什么不同。
古代,四个民族各行各业,同一条道路,都有共同的目标。 学者用修理,农民用器皿供养,工人用利器,商人用货币。 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资源附近和自己能做的事情来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心。 它的本质就在于对众生有利的方式,仅此而已。 士农致力于工具的修理和保养,利器的通货就像士农一样。 工商业致力于利器的货币,而修理和修理工具与工商业同样重要。 故曰:四民志业不同,道路相同。 —《街安坊墓地名录》
明代圣人——王阳明
商人地位的提高,也改变了明末官员出身的比例。 朝廷中许多一、二品官员都出身于当地富商、商业世家。
例如:张思伟、王崇古等出身于晋商家庭,东林党员顾宪成、高攀龙等是江南商人子弟,徐国、王道坤等是徽商后裔。 这样的情况在明朝末年不胜枚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商人的子弟一旦成为高官就一定会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然而,这种政治权力与公务相结合,会对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治理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旦发现皇权执行存在问题,国家政策损害商人利益,官商集团必然会发起反击。
比如万历时期的抗税风波、天启时期的党争,本质上都是官商集团与皇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商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冲突。
明代官员和商人
不仅如此,不少官绅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与商人合作,互利互惠,以饱腹饿明朝。
例如,嘉靖年间,掌管浙江、兼掌福建福、兴、建宁、张、泉等海道军事事务的朱皖,痛斥士绅林熙源自取灭亡。 ,涉足海上商人,偷猎明朝。 ,吸干明朝的血。
他不惜重金查名,招死纳奸,广布爪牙,独断国家音乐,掌控朝政。 出海传钱的人,借了本钱,借了船,声称进出某家没有禁忌,货物就会归还。 ——《余宇杂集》
综合来看一个点。
正是因为官商集团的存在,从澳门流出的海外财富大部分都进了这些富商的腰包,但本应由他们缴纳的税款却因家族子孙的干涉而很少缴纳。是朝廷里的官员。 即使他们不缴,后果就是虽然澳门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但明朝廷却无法征税,最终只能转嫁到农民身上,最终引发民间起义,导致国家的崩溃。
明代港口贸易繁华
王朗说道:
无论是明代宗族还是官商集团,都是明代内部催生的社会现象。 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明朝的历史文献,也加重了明朝的社会负担。
它们就像人脚底上的血泡一样。 只要将其刺破,挤出脓液,并涂上一些药物,大部分都可以治愈,恢复行走功能。
可惜崇祯没有勇气和魄力让血泡溃烂,导致明朝各种疾病的加剧。 最终,他只得去了眉山,留下了历史的感叹!
笔记:
①《明朝北方方略.卷五》
②陈岩,《澳门口岸在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③白塔洪《明代中国对外贸易》
【我是江东王郎,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视野! 坚持原创,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
崇祯皇帝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