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事制度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创新。 明代的军事组织由行政体系和作战体系两大体系组成。 这两个组织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皇帝牢牢掌握着干纲的专断权力。
一、明代军队的行政制度
明朝军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的统称,分别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 ,还有后方军都督府)。 各都督府的最高官员为左都督、右都督,官衔均为正一品。 左右都督之后,总督府领导依次为:一级都督同知,二级都督钱氏。 能够担任都督的人,一般都是重要的武将,有公、侯、伯爵等爵位。
五军都督府在全国都有自己的辖区,各都督府管理自己管辖范围内部队的日常活动。 都督府还可以参与明朝中央的军事决策。 一旦发生战争,都督府负责制定具体战术。
除了五军都督府之外,明朝还有另一个军政机构,那就是六部之中的兵部。 兵部主管全国军队的人事、后勤、军械、兵籍等事务。 一旦发生战争,兵部负责制定战略方针。
值得一提的是,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事变”以来,五军总督府督军大量阵亡。 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为了行动更加方便,将原本由第五军都督府控制的军队的管理指挥权移交给了兵部。 从此,五军统帅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到了明朝末年,五军总督府已彻底沦为名存实亡的机构。
第五都督府和兵部都是中央行政系统,省级军政事务则由都指挥部管理。 都督府领导如下:二品都督1名,二品都督2名,三品都督4名。
都指挥部的下级军事机构由卫、千户所、百户所组成,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 理论上,每卫应有士兵5600人(五千户),每千户有士兵1120人(十百户),每百户有士兵112人。 魏主为三品帅,千户所主为五品千户,百户所主为六品白虎。 此外,明朝还设有前湖驿驻军,直属京城使节使节管辖。 人员配置与普通前湖站相同。
明代中前期,全国有卫所493处,戍所359处。 此外,北京周边还有74名京卫,其中33名被定为侍卫尚志军(尚志卫),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锦衣卫。 首都南京周围还有49名警卫。
二、明朝军队的作战体系
与明代军队的行政体制相比,作战体系相对简单、清晰。 当战争爆发时,五军都督府的督军或高级军官将被任命为临时将军或将军,并从全国各地的哨所调集部队到前线。 战争结束后,将军或将军交出战时指挥权,部队返回各自的警备岗位服役。 所以,明朝的大将军或者将军,其实都是临时工。 但在一些固定的防御地点,如明代长城沿线的“九方重镇”,会永久任命一名将军为最高军事指挥官。
另外,到了明末,文官约束武将已成惯例。 因此,真正在战场上拥有指挥权和决策权的是朝廷任命的都督,而一般武将只负责听从命令、带兵作战。
三、结论
明朝的军事制度比前朝更为复杂。 关键原因在于,明朝皇帝为了防止军事机构和将领拥护自己的军队,设置了层层控制,将指挥军队的权力和调动军队的权力分开。 权力结构。 因此,战争爆发时,五军总司令、兵部、将军或将领、总督、总督等机构和个人都不算数。 只有皇帝本人有最终决定权。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