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下的永历西狩南明颠沛流离的悲歌

全球史视野下的永历西狩,南明颠沛流离的悲歌

 

南明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颠沛流离的过程,较少为人关注。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 

之前讲到明清易代,不一定是以李自成进入北京作为明朝覆灭的标志,若按照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被俘来看,那明朝又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过专刊,讨论过史学研究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应该只注意很细小的问题,否则研究就陷入碎片化;另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研究必须从小问题着手,否则你说的话是否有根据、有道理就值得推敲,所以小事件和大叙事如何结合起来,是所有的历史学家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所讲的问题,就是试图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些探索。「永历西狩」的「西狩」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国君逃亡不叫“逃”而叫“狩”,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也叫西狩。永历皇帝在广西即位,小朝廷不断西迁,先迁到贵州,又迁到云南,最后迁到缅甸,这个过程就叫“永历西狩”。这件事大多数中国人

中国历史上有二百六十多个皇帝,很多皇帝不得善终:有的被杀掉,有的被毒死,有的被囚禁,也有很多逃亡的,比如「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到成都,他的后代唐僖宗也逃到成都;南宋灭亡时,宋恭帝逃到广东跳海;1900年,八国联军攻下北京之前,光绪皇帝跟着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皇帝不仅有逃亡的,而且被俘到「外国」(和现在的外国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孤立的例子。岳飞在著名的《满江红》中讲「靖康耻,犹未雪」,所谓「靖康耻」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在靖康之难中被女真人俘虏到东北的事。现在来看,东北是国内,但当时金朝对于宋朝来说还是「外国」。在明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俘虏,囚禁了好几年。瓦剌是一个与明朝敌对的政权,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外国」。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避外敌而是发生过的,但这些所谓的「外国」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政权,只有永历帝是自己主动跑到国外的,所以是独一无二,或者说绝无仅有。

有人感觉永历政权及其活动是小历史,微不足道。真是这样吗?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一下。前年我到贵州开会,是明史学会组织的南明史讨论会。南明的永历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后来跑到今天贵州的兴义的安龙,定都在这里。安龙这个地方,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过,我去开会之前也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安龙在明朝是一个百户所(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连级部队)的驻地,永历皇帝逃到这里,把首都设在这里,可以想象这个朝廷有多可怜。跟着永历皇帝逃的文武百官只有五十多人,加上兵丁、随从和皇帝的家眷共2900人。

自从逃到贵州后,这只是一个空头政权。《残明纪事》说“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历皇帝的朝廷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政权,他的应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这是其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在1646年永历政权建立之时,在明朝旗号下的各种势力还控制着中国西南的广大地域,并且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台海地区)也处于强势地位。在永历称帝之前,浙江东部已经有一个明朝亲王——鲁王朱以海,自称监国(代理皇帝),建立了一个政权。 鲁王于1653年死,该政权的礼部在讨论给他什么谥号时说:“今圣天子远在滇云,道路阻梗,末繇上请,姑同岛上诸文武叙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诸圹中,指日中兴,特旨赐谥改葬也。”(《监国鲁王圹志》)这就是说,鲁王政权虽然建立比永历政权还早,但是也自认永历是正统,自己是永历政权的部下。

永历政权也有兵力。在该政权从西南向贵州撤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大西军的首领张献忠在四川被清军击毙,余部进入贵州,占领贵阳。清军统帅豪格率军追至遵义,看到地方残破不堪,又退回四川去。大西军余部在四大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带领下进入云南,和明朝在云南的最高统治者——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达成协议,决定共扶明后,恢复江山。这时李自成大顺军的余部也活跃在湖北,把在那里的清朝官员统统杀掉。各地反清势力的共主就是永历皇帝。此外,明朝崩溃的时候,有大量的明朝将领率军投降清朝,成为清朝攻占各地的先锋。这时他们看到在永历旗号下明朝有复朝的可能,于是纷纷倒戈。清朝的两广提督李成栋在广东宣布反清归明,领兵北攻赣州。在湖南,清军退保栎阳,明军趁机,到11月,清兵仅保有长沙﹑岳阳两城而已。北方也是这样,清朝的大同总兵姜瓖宣布反清,反清活动扩展到北方。在东南沿海,忠于南明的郑成功4月攻占福建同安,建立根据地。

永历封帝的时候,根据地只有桂林一带这么一小块,后来占领区域迅速扩大,到了鼎盛时期,直接控制的地方已经很大,不能说是微不足道的政权。在永历旗号下的各种反清复明势力,最多的时候拥有几十万兵力,控制着中国内地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土。

不仅如此,永历政权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承认,中国的邻国几乎都承认永历政权,不承认清朝。只有朝鲜承认清朝,原因是朝鲜已经被清朝打败,不得不表面上臣服于清朝,但实际上也仍然是承认明朝。另外一个东面的邻国琉球,即今天日本的冲绳,过去一直是独立的国家,“明治维新”后被日本并吞。琉球看到北京被清朝占领,但拒绝承认,还是承认南明的隆武帝,隆武政权灭亡后,琉球又向鲁王进贡,前面说过了,鲁王政权归属于永历,所以琉球也承认永历政权。

明朝和朝鲜的关系一直很好,明朝还曾经帮助朝鲜打败日本人。朝鲜被清朝打败后,仅仅是对中国的外交上使用清朝的年号,比如送奏疏给清朝皇帝,签署日期都是大清顺治几年、康熙几年,但国内还是用崇祯年号。崇祯年号被延用数百年,因此甚至用到崇祯二百五十六年。朝鲜人说:我朝(朝鲜李朝)三百年来,服侍大明,其情其义都很深,而且明朝神宗皇帝帮助我们复国,自开天辟地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朝鲜国王的宣祖说,我们朝鲜对于明朝,从大义来说像君臣一样,从恩惠来说像父子一样,大明是父,我们是子,说得很痛切。

越南以前叫安南,到清朝嘉庆时期才由嘉庆皇帝赐给“越南”这个名称。越南是明朝的藩属,明朝灭亡了两年,安南统治者黎真宗还派使臣找到在福建自立为帝的隆武政权,请求册封他为安南国王。清军占领福建后,将其使臣抓起来送到北京。安南看到永历皇帝在广西即位后,又派使臣到广西拜见永历帝求封。永历帝册封了安南国王,还派了使臣到安南去宣布赐封,安南国王行三拜九叩之礼。

日本虽然与明朝关系冷淡,但始终认为明朝是中国的正统,不承认清朝,认为清朝是胡虏。明朝灭亡后,浙东沿海抗清力量八次派人到日本,请求日本派兵帮助抗击清军。明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尽忠义士,苦思穷计,俱出于万不得已,若徒以利害相权如余煌者,真书生之见也。”(《行朝录》卷八《日本乞师记》)意思是说,现在大家没有办法了,有人还反对向日本借兵,这真是书生之见。鲁王还希望黄宗羲本人到日本去请求派兵。黄宗羲是否去了,现在一直有争论。大儒朱舜水东渡日本,请求日本派兵,但日本不敢跟清朝较量,没有派兵。朱舜水于是客死日本,不愿回来做清朝的臣民。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也提到过朱舜水。鲁迅到日本留学,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但谈到朱舜水,都肃然起敬,他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地位,被私谥为文恭先生。

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曾派人到日本求援,要求日本派三千人来帮助攻打清朝。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还继续派使臣去日本求援。日本虽然没派兵,但暗中资助,也承认明朝政权,不承认清朝政权,很晚才跟清朝建立关系。此外,葡萄牙也是东亚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南明隆武政权建立后,向葡萄牙请求帮助,葡萄牙还派了三百名士兵北上抗清。大家读金庸的小说《鹿鼎记》还可以看到这段故事,而且这些士兵确实参与作战了,他们都带着葡萄牙大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果。

永历虽然是一个空头政权,但在其旗帜下汇集了各种反清势力,力量不小,控制中国内地几乎三分之一的地区,有几十万军队,得到广泛的国际承认,所以永历政权的历史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

下图是永历政权西迁的路线。永历政权先向北迁,后来被清军打得不行,退了回来,最后向西迁,一直迁到缅甸。要决定迁移的地方时,永历朝廷有很多选择:

一则向东,可以去,投靠郑成功。郑成功非常忠于明朝,郑成功的死跟永历皇帝的死也有关系,听到永历皇帝死了,他心里很难过,在悲愤之中去世。从广西到广东,再到,并不是很难的事。

二则向南,可以到安南和暹罗(今泰国)。安南在文化上与中国很接近,而且安南黎氏政权也应永历政权的请求,于1647年夏派出三百艘战船进逼广东廉州,帮助抵抗清军。而暹罗一向与明朝友好,暹罗朝廷也曾讨论是否主动欢迎永历政权来避难。

三则向西,先到云南,后到缅甸,而与其他选择比较起来,这应该是最不利的选择。

郑成功集团是明朝灭亡之后东亚世界唯一能够对清朝构成重大威胁的力量。郑成功的海上力量在整个东亚世界是第一,当时世界的海上霸王荷兰被他打败后,都要向他上供。美国一位青年学者欧阳泰写了一本《激战热兰遮》,讲述郑成功家族的战史,大家可以看看。1658年,郑成功带着十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在洋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惨重,只得退回厦门。第二年又再北伐,包围了南京。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如果被占领,会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南京还是中国财富最为集中的江南地区的中心,占领南京,就意味着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资源。但是很遗憾,郑成功轻敌,又遭遇了台风,被打败了。郑成功看北伐无望,才转向,把荷兰打得大败,结束了荷兰人对地区的统治,收复了。郑氏武装是一支很强大的力量,郑成功死后,郑经、郑克塽继续跟清朝对抗很多年。郑成功虽然占领的地方不多,但他经营的范围很广。永历皇帝如果跑到,从交通来说最近,而且是最方便的。

1600到1660年,中南半岛出现了三个强国,分别是安南、暹罗、缅甸。三个国家中,安南与中国接壤,永历五年(1651),有大臣建议永历政权南迁安南,没有成功。永历十三年(1659),清兵逼近昆明,又议逃往安南,但因清兵逼近广南府,所以没有成功。永历出逃缅甸后,李定国兵南退撤至中、老、越边境,后盘桓于安南境界,直到于1662年忧愤而死。由此可见,虽然永历政权没有“南狩”安南,但是安南确实是的选项之一。安南和明朝对抗过很长时间,有相当强大的武力。暹罗积极欢迎明朝过去的。永历十三年初,云南失陷、永历出逃的消息传至暹罗,暹罗君臣商议迎永历入泰避难。从云南到暹罗要穿过老挝,今天如果开车几小时就过去了,当时虽然交通不便,但比到缅甸还是方便得多。

永历政权要南迁或者西迁,首先要到云南。在今天,大家觉得云南是和内地差不多的地方,但在明朝末年,云南还是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省份。那时云南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70%,汉人顶多占30%,主要是卫所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管理云南,明朝政府给当地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首领各种官职,就是土司。这些土司有时候效忠明朝,有时候背叛,关系很复杂。南明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乱,夺取云南首府昆明,沐天波逃往楚雄。永历二年,李定国进攻沙定洲,相持数月,不分胜负,沙定洲滋长麻痹轻敌情绪。李定国侦知,率兵围营,环以木栅,断绝水源。几天后,沙定洲支持不住,率众出降。到了八月,沙定洲之乱才平息。经过这一次,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永历朝廷在云南主要依靠的是大西军余部,但是大西军是明朝不共戴天的死敌。张献忠崇祯八年攻下明朝的中都凤阳城时,把朱元璋的祖坟都挖了。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占武昌,把明朝的楚王朱华奎处死并分食其肉。八月张献忠又攻克四川,杀了明朝的瑞王朱常浩,迫使成都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渌。所以大西军并不是一直效忠明朝的。到了这时,大西军首领中只有李定国是效忠永历政权的,孙可望自己想做皇帝。在讨论逃亡路线的时候,几大将领发生激烈的争执,孙可望反对到云南,而李定国坚持要到云南,最后李定国拔出宝剑要,众将夺下宝剑,最后才决定采纳李定国的建议,但依靠大西军对南明朝廷来说是很危险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