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明代藩王的艺术生产

本文是作者对英文版《扇屏风》一书的点评,原书名“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扇屏风:明代皇家艺术与权力》 ), 今天根据现有的中文版本,对作者原文中提到的部分标题进行了改动。 文章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 原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史评论》第十六卷。 题图是《扇屏》的作者、牛津大学教授克雷格先生。

文字 胡小白

克雷格·克鲁纳斯(中文名:柯鲁格),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代物质文化研究。 中国艺术史、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相当大的影响。 近年来,他的著作被译成中文,加深了与中国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 2013年底,科鲁格发布新作《帝王屏风:明代皇家艺术与权力》(“Fan Screen: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重新审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学术鸿沟通过学者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难道明朝的文化只属于士大夫吗? 难道明朝文化只是在晚明才兴盛,局限在江南吗? 似乎相关研究过多,妨碍了读者的目的,使学术界对明代文化史的认识有些虚幻。 凭借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柯鲁格打算反击这种偏见,而他选择关注的对象是明朝皇室。 这批皇室宗室,从明朝初年起,就是朱元璋安排的。 诸侯国君王凭借地位特权,集中了各地的物质财富,也是文化资本的象征。 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读者重新审视明朝的文化版图,对当时的权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书概要

全书分为七章。 第一章作为“引子”,最后一章更像是结语而不是“结语”。 第二至七章各有侧重,侧重于明代诸侯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 书名中“屏”之意,取自《诗经·大雅》中“大榜卫平”一句,比喻皇室在国家安定中的作用。 前人对明朝皇室的看法,基本上认为,永乐朝以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话语权有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国家的“供给者”。 Coruger 希望通过重新审视以前被忽视的皇室的文化生活来纠正我们对明代中国的程式化思维。 他认为,尽管国王的权力在某些领域受到限制,但他们在学术交流和文化生产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礼仪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于是,居住分散的诸王和京城的皇帝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大朝廷”(“大朝廷”),编织成一张“泛权网”。 本书的初衷是从艺术史/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探讨明帝国的政治文化结构。

在第一章“A Fence and A Screen”(“Fan Screen”)中,作者首先尝试厘清wang(king)和“king”、“prince”等词在英文语境中的概念,然后进行详细分析明朝的封王制度。 一个简单的叙述。 他认为,明朝的分封王制与宋朝控制都城诸侯王的做法不同,与元朝有相似之处,在观念上是对周代分封制的继承。 诸王对于皇权的象征作用也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在正史书《明史》中,列王排在列传的第四到第八位,排在妃子之后,相当靠前的位置。 当然,这是对他们地位的尊重; 而他们所谓的“封建国家”则缺乏明确的界限,更多的是“想象”的产物。 对此,科鲁格将其与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将其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通过巴厘岛田野调查提出的“规范中心”概念进行了比较。 (示范中心),据信明朝的诸侯王也起到了类似的政治象征作用。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本书中,作者用“王”而不是“亲王”来指代封臣王,因为“王”更能凸显“王”字所蕴含的“权势”内涵。 接下来,柯鲁热将明朝的诸侯国君主与欧洲、日本的君主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想借中国案例在“大朝廷”问题上脱离西方中央集权制的意向。

作者在书中提到:“‘屏幕’有两个作用。一是遮挡视线,隐藏物体;二是图像式呈现。” (p.9)也就是说,诸侯王作为明帝国的“屏风”,虽然对诸侯王的军事功能有很大的依赖,但行使着镇守帝国核心区域的军事职能。 永乐以后,淡化了; 二是帝国文明的“表象”(representation)。 通过考察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取向,可以窥见整个明朝的政治文化特征。 顺着这一思路,笔者选择了诸侯较为集中的地区:山西和湖广进行论述。 在第二章“王者山水”(“King’s Landscape”)中,作者认为有明丰富的文字记载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后世公认的明代城市景观,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出自文人发达的地方文化。 在江南地区,往往制造出“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假象,将“江南模式”的城市面貌套用到帝国其他地区。 江南没有诸侯王,那么江南以外的诸城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这一章中,作者发掘了大量保存在地方志中的与封建国王有关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包括具有社会功能的园林、作为封建国王保护神的宗教建筑,以及作为封建国王王室象征的陵墓。地位。 围绕这些类型的建筑,藩王与地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权力互动和交流非常频繁(p.46)。 而各地这种“王者景观”所形成的市容,也与江南的城市风貌大不相同。

作者接着对封建国王的文化生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回晋王文字(《晋王字》)和第四回周王画(《周王画》)内容很相似,都讨论了如何明代诸侯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特权影响甚至改造文化模式的塑造和发展。 作者自己的问题是:“君王对明朝文化意味着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先从帝王的教育看起,发现皇室子弟的培养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 宋濂等当时的许多大学士,都被派去教诸侯。 不少诸侯王,书法、绘画功底都十分精通。 笔者甚至推测,封臣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文风或画风。 但是,由于材料有限,无法证明这一点。 但无论如何,封建诸侯的行宫成为各地重要的文化场所,已是不争的事实。 书画作品在诸侯宫廷中被收藏、讨论、复制和流传。 循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第三章主要论述金代《宝仙堂集骨法贴》和周范的《东书堂集骨法贴》; 第四章考查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国王的手写或相关画作。 皇室复制书画作品的初衷虽然是表现作品本身的面貌,但拓本、临摹的过程政治性较少,重要的是其传承文化的功能。 但作者也提醒读者不要把“文化”当成可有可无的王权“粉饰”,政治力量的参与有时也能改变“文化”本身的传承路径。 例如,宫廷文化的品位对书法经典的地位或“品位”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塑造能力(第73页),也会影响绘画流派的流行与衰落。

很难想象,明初的太原会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 大量的书画作品在这里被收藏和复制,并流传到全国各地; 封建国王墓葬中的随葬珠宝。 第五章梁王宝器(《梁王宝器》)以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线索,研究明代宗室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氏族中的女性。 皇室女性和王室贵妇的身份在历史文献中一直是保密的,但科鲁格却从封建王陵中的陪葬品入手,找到了窥探它们的途径。 据笔者统计,全国已知的太子墓有56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给研究带来很大难度。 不过,从有限的材料中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例如,就随葬品而言,是诸侯王文化利益的体现:书法、书法、绘画、兵器、宗教器物等。 至于与诸侯国关系密切的楚、梁王,可茹格发现他们的墓葬规定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两位诸侯国的婚姻状况不同。 于是,问题就牵扯到明代宗室女性的地位。 笔者认为,明代宗室女性的权力很大,这从她们对墓葬形制、陪葬品内容的发言权可见一斑。 明初社会是蒙元帝国的延续,与其他汗国的比较也可以证实这一结论。 氏族妇女经常通过礼物交换建立情感纽带。 交流网络是横向发展的——即与地方社会或封建王公之间; 和垂直——即在地区和首都之间。 伴随着物品的交换,甚至还有家族传闻和丑闻的流传。 笔者认为,女性氏族在文学上可能处于边缘地位,但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她们的存在感却很强(p.153)。 陵墓中的随葬品见证了皇室与地方社会的频繁联系,尤其是在明初诸侯王与封建王国的官僚军事贵族交往密切。

除了书法和绘画,诸侯还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如书籍印刷、乐器的设计和制造,或青铜器的收藏和复制。 第六章“鲁王的青铜器”(“鲁王青铜器”)着重论述了明代各封建诸侯在这些文化实践中的参与和作用。 笔者认为,在明代诸侯的理解中,这种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审美,它们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这一章中,笔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藩属诸侯对文化领域的涉足,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 作者先献上一张图,描绘了明代诸侯王与文人官僚之间的互动与交集。 事实证明,一大批文人官僚与各路诸侯来往密切。 比如张居正的祖宗是藩丞,吴承恩也在景王府教书。 许多封建领主热衷于收藏和出版书籍,其出版物在整个明代一直保持稳定,而江南地区繁荣的商业出版物实际上直到明末才出现(第179页)。 封建君王的形象也出现在“乐”和“礼”领域,以参与保存乐谱、制造乐器、收藏青铜器等形式,很多宗族人物都精通在礼乐方面。 他们对音乐文本和乐器的规范有着强烈的依恋,也非常重视礼仪舞蹈的规范化。 这背后无疑流露出君王对世界和谐有序的要求,以及对帝国统治稳定的考量。

最后一章“Remembered Lanterns”(“Remembered Lanterns”)与第二章相呼应。 笔者从封建诸侯的详细文化生活入手,看看王朝崩塌、时代变迁后,明代显贵君王留下了什么。 的标志。 明朝末年,各地宗人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前,相当凄凉。 在明朝末年的动荡中,诸侯王往往因为身份特殊而成为当朝烈士。 这样的邂逅,让清朝以后各地与诸侯王有关的遗物,成为了系前朝记忆的地方,衍生出了许多地方传说。 此外,这种旧国情结在八大山人、石涛等宗族后裔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 时至今日,明代诸侯王对各地文化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帝王有关的历史记忆深入各地民风民俗,点亮民俗文化中的“记忆之灯”。

贡献与思考

克鲁格新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填补了学术空白。 对于明代宗室研究,以往学界主要关注分封制度、政权地位的演变,以及宗室与诸侯的领域,尤其是宗室政治的压抑与腐败。权势、隐地与奴役人口,以及南明的诸侯制度等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近年来,相关研究领域得到拓宽。 有学者对宗族犯罪、宗族婚姻、宗族娱乐、宗藩头衔之争、高墙庶民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 丰硕的成果令人信服。 不过,平心而论,宗主诸侯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领域还是在艺术史领域,都还不尽如人意,深度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正如作者本人引以为豪和学者们赞赏的那样,这本书是对一个近乎空白的学术领域的深入关注,这本身就是科鲁格新作最大的学术价值。

其次,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堪称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 第一章是作者对理论的反思,运用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诸侯与京畿地区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具有新颖性。 他还用“大朝廷”的概念,将明朝的政治格局与欧洲、日本进行比较,可见作者的宏观眼光。 在第二、三章的论述中,作者指出,皇室的收藏和赞助,往往成为重建书画家地位的动力,一时引起文化圈的不稳。 这与当今艺术史领域的前沿研究非常吻合。 近年来,台湾美术史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石守谦就是一个典型。 他的散文《浙派画风与世家情趣》、《明代画中的帝王情趣》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达官贵人的审美趣味与文人创作风格的互动。 这种方法几乎成为台湾学术界的范式,影响了很多年轻学者的学术观点。 Coruger 的书可以与学术界已有的成果相提并论,对推进相关领域的前沿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美玉是最难做到无瑕疵的,作者也有意指出书中的几点不足。

第一,也许是由于资料丰富,作者在书中作了很多假设性的评论,这一点在第四回“周王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作者这一章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比如从寺庙壁画的详解解读诸侯王的光顾和宗教文化的影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纵观整章,它仍然很吸引人。 瘦的感觉。 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花大量篇幅将现存的宗族绘画一一列举和介绍,显得有些琐碎,而后又需要从各种细微的线索中推导出宗族对绘画艺术的参与,颇为费力. 但至于宗室画为何存世稀少或鲜见记载,作者只用一句“明末战乱,王府毁坏”来回答,似乎不够有说服力。 如果真的是彝族战乱毁掉了大量的藩王艺术创作,为什么明初藩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很少有绘画呢? 作者从这个角度的论点缺乏足够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佐证,不禁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明代诸侯至少在绘画方面的参与程度和创作热情。

二、既然作者本人不断强调材料不足,许多问题难以解释和定论,为什么作者不能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将重点放在山西和湖广以外的诸侯王身上,甚至是不同姓氏的王子? 当然,对于后一个问题,似乎是一个挑战,因为作者这本书的研究对象只是皇室。 然而,作者的质疑并非轻率。 其背后真正的逻辑在于,作者花了不少心思去观察明代诸侯王,至少在本书对文化活动的大力参与方面是这样。 强大的? 笔者眼力有限,但对江南贵族的文化生活略有了解。 长期居住在南京的中山王徐达的后裔魏国公,在南京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发起了大量的文化工程。 他的喜好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 当然,它也是地域文化的焦点。 在哪里。 这一点在施守谦的文章中已有论证。 那么,两者比较,宗室诸侯与异姓诸侯对文化活动的控制权有何不同? 至于宗教建筑的赞助,其实京城的宦官们也很积极。 云南的沐家就更不用说了。 李建军的作品对穆氏家族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也涉及到当地贵族的文化霸权。 穆府作为西南边陲皇权的象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应该来自朱姓藩属。

第三,继上一个问题,笔者的下一个看法是,作者没有充分突出明朝本身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明初社会与晚明社会有着强烈的反差,一切社会目的都不尽相同。 当然,社会变迁的痕迹也体现在宗族与文化项目的互动中。 然而,在本书中,作者不知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时代的内在性,总是对“明代藩王”作一个笼统的概括,忽略了明代藩王制度的一些内在发展逻辑。 当然,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他所选择的材料和讨论的主题,基本上都只与明初封建帝王有关,何不比较一下明初和明中后期封建帝王的文化参与呢? 作者数次提到,明初诸侯王的地位与晚明大相径庭,但不知为何,都是一两句提到,到最后就止步了。 作者认为,加入对封建君主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互动的历时考察,可能会增加这项研究的份量。 笔者认为,柯若热除了对明朝内部的独特性缺乏洞察外,对明朝外部的独特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作者的野心很大,希望围绕“大朝廷”的概念来比较中国、日本、欧洲的皇权格局。 那么,除了在空间维度上延伸的对比,是否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将明朝诸侯王与周、纣、周展开? 汉、唐、清时期宗藩文化生活的比较呢? 当然,这不是一本不到 200 页的书可以包含的东西,但如果作者能把这个想法说得更多一些,或许会让读者更佩服他敏锐的嗅觉和深刻的问题意识。

综上所述,科鲁格教授的新作视角独特,聚焦于一个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不太关注的重大问题。 是明代文化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篇文章起草时,中西文坛似乎还没有对这本书的学术书评。 本文作者抛砖引玉,希望借本文引起相关问题的讨论。

明朝文化与艺术_文化中国明朝那些人儿_明朝文化高峰/

“扇屏”

作者:克雷格 黄小娟译

2016年 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