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年1月19日 郑和率二万余人最后一次出航

迈畅明朝历史网

1430年,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1431年1月19日,郑和率众二万余人,从南京下关出发,第七次远航“西洋”。后因海上遇风,至福建避风,直到同年底才正式出航。返航途中,郑和于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王景弘率船队返航。

(郑和雕像)

(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

(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

(郑和下西洋)

(郑和船队模型)

(郑和船队的粮船模型)

(郑和福建长乐木雕像)

(印度尼西亚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纪念邮票小型张)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后世纪念郑和:

郑和墓

南京南郊牛首山有一座郑和墓,但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衣冠冢。因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印度古里,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备受争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南京博物院专家葛晓康先生从半个世纪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线索,经过长达15年对文物和文献的破译,一个重大发现让他大吃一惊,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着地宫出土的人牙就是郑和的牙舍利。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纪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夷为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郑和铜钟

福建南平市文化馆收藏一口郑和在1431年(明宣德六年)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双龙纹铜钟,上有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包括太平岛 鸿麻岛 舶兰礁安达礁南熏礁 郭谦沙洲。

郑和舰

“郑和舰”于1985年12月开始建造,1986年7月下水,并于1987年4月交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正式服役。该舰为二级甲类舰,最大排水量可达6100余吨,最大航速21节,经济航速17节,以经济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万海里。该舰抗风力12级,可进行除南北极区以外的环球航行。

郑和号

1991年大连海事大学以郑和号命名本校第四艘教学实习船——“郑和轮”。

1994年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航海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600年后的这一天,对郑和下西洋的纪念达到了最。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局、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局、中国交通部、外交部和部委、省市的负责人在会议上发言,郑和后裔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和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样大规模的纪念一个人,而且是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鲜为人知的郑和】①郑和是回民,原姓马,因功赐姓郑 ②郑和下西洋时发快报说找到了麒麟,朱棣很高兴,还让画了像,现在看,靠! 是长颈鹿 ③郑和第一次过锡兰,国王亚列苦奈尔要养路费,郑和没理绕着走了。后来经过时还要,老郑就把他生擒回国了。④郑和永远留在了南印度,只是头发衣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