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幅丰富的挂毯,即使不加修饰,依然光彩夺目、引人入胜。 这当然是指盛世。 君不见,历朝历代,文人武德,涵源涵源,俊秀人物总是在盛世中纷纷出现,风光无限。
可惜,在任何一个盛世,一场注定的风暴袭来之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登上历史之船,在烟雨中慢慢驶入昨天,成为过去。 结果历史就乱了,乱七八糟了。 这就是乱世的结束。
表明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到朱明王朝统治的300年间,明朝始终表现出咄咄逼人、强硬的军事姿态。 从明太祖明代八次亲征塞外、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万历三大征伐来看,明朝取得的胜利最多。重要的战斗。
虽然也有一些远征无功而返,但威慑漠北、稳定边防的战略作用却不容小觑; 也有土木变迁等失败,但于谦等得力将领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使明朝走向成功。 王朝的内政和外交很快得到恢复,国家的根基没有受到损害和动摇。
后金崛起前的两百多年里,明朝战场上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对手。 这些对手中,有元朝的残余势力,包括瓦剌、鞑靼等。后来出现的蒙古部落,如鞑靼人,南方的苗族、彝族、瑶族、壮族,安南越族等。部落、沿海倭寇、侵华日军、农民军、后金王朝崛起前的女真部落等等。
无论这些对手是文明程度较高还是文明落后,无论是拥有强大的国力还是顽强的民风,无论他们的军队善于进攻还是善于防守,他们往往都无法抵挡明朝的强大攻击。 因此,内乱总是很快被镇压平息,而外敌则退到自己的国家,不敢再犯。
在明帝国三百年的历史中,明朝涌现出了一批军事家和名将。 明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穆英等名将。 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富有谋略的军事指挥家。
永乐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棣是一位才华横溢、富有谋略的军事统帅。 同一时期还有名将穆胜、张辅。 随后几年,王守仁、戚继光、于大猷、李成梁等杰出军事人才相继涌现。
明末以前的名将,要么开疆扩土,平叛有功,要么戍边有功。 他们的功绩和功绩载入史册,永垂青史。 就连那些准一流武将,在不同时期也各有所长,一时领风骚。 即使到了明朝末年,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虽然较前辈略显逊色,但依然是万千百姓的选择,国家的栋梁。
明朝前期和中期,明军在不同的战斗中使用了不同的战略战术,这些战略战术大多取得了胜利。
如明太祖征蒙古时的战略突袭,明成祖征漠漠时为避免战事爆发而采取的战略推进,同仇敌忾的瓦剌于谦组织的京师大举防守等。与敌作战,还有明朝嘉靖年间的泰州之战。 中旗继光联合水击倭寇、七年抗元战争中对日军的进攻和围剿、中朝联合歼灭日军的吕梁海战等等。
从阵型、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来看,车骑混营、戚继光的鸳鸯阵、各种火器的使用等都领先于那个时代。 可以说,在明朝末年之前,明朝的军事总体来说是相当成功的,明朝在各种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应该是相当丰富的。
明朝万历年间,三大战役统称为宁夏战役、亳州战役、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战役。 虽然明朝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此时的明帝国也元气大伤。
宁夏之战
那就是镇压蒯白叛乱。 快白原是蒙古人。 嘉靖年间来到明朝,因功被提升为都督。 万历初年,任游击将军。 他指挥着一千多名士兵和部下。 他在宁夏独裁,经常冒着生命危险。 二十年二月十八日,蒯白纠集其子蒯承恩、养子蒯云、屠文秀等人,策动军阀刘东阳造反。 此后,东阳自称统帅,白为主谋。
明朝特派副将马桂赶赴增援。 4月,李如松被任命为宁夏军总司令。 浙江监察御史梅国桢督军,统一辽东、宣、大、晋、浙、苗兵,进行围剿。 他们包围了宁夏城,并向城内灌水。 叛军失去了外援,城里的弹药和食物也耗尽了。 与此同时,内部斗争爆发,快白叛乱彻底平息。
博州之战
亳州地处川、黔、鄂三省之间,山势险要,地域辽阔万里。 自唐代杨端以来,杨氏家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王朝的任用。 明初,杨铿自立为明代亳州宣慰使。
万历初,为亳州宣威使。 他嚣张跋扈,做了很多恶事。 万历十七年,他公然谋反。 明朝任命原都御史、兵部侍郎李化龙统管川、胡、桂三省军事事务,并动员刘鄢、马桂、陈琳、董一元等人为南征。
二十八年,进行大规模征兵。 二月,明军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分八路进军。 六月,明军入城,播州平定。 后又分为遵义、平越两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战
也就是援朝驱逐日本战争。 明朝万历二十年,在日本掌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恭长率军从对马出发,攻占朝鲜釜山,然后渡过临津江,攻打望京(今汉城)。
朝鲜王李浩纵酒荒淫,军备松懈,军队风溃。 朝鲜八路几乎全部沦陷。 在此形势下,明朝响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朝鲜。 11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战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明朝也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这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万历三大征之后的短短二十年时间里,明朝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 努尔哈赤的后金和李自成再次乘势而上,明朝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危急局面,结局发生了变化。
在与后金的接连战斗中,明军屡战屡败,兵败将领。 到了明崇祯末年,明朝在三个月内甚至无法组织起一支像样的军队来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抗衡。 结果,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打到了北京,没有遇到什么大敌。 这样的反抗结束了明朝。
这么庞大的帝国,这么好的家财,竟然一下子就被毁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从各方面来看,明初的军队都比较强大。 但到了后期,明朝怎么可能就灭亡了呢?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清朝以明朝为镜,认为明朝是因党争、宦官祸患而亡……清初立卧牌位”。各地县明确规定了相关规定。” 不准乱立公司名称,不准暗杀他人。 ,不允许使用“同社”和“联盟”等字样。 雍正写《论党阀》警告士人,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都要以朝廷的赏罚来评判。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清朝基本上避免了党争和宦官麻烦,但却无法阻止自己越来越快地走上衰落之路,甚至导致实际统治权由女性掌控半个世纪。
黄仁宇在《中国历史》中说,“明朝的灭亡是由于财政破产,到了1644年,明军欠下白银数百万两,许多士兵长年领不到军饷”。
这句话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到底是政治和军事的高消耗拖累了财政,还是财政的短板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黄先生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有足够的粮食和饷粮,明军战斗力弱的问题是否就能得到解决。
梁启超说,如果袁崇焕不死,他就不敢得罪明朝。 袁总督以士之权施管理、谋略,为明朝重建辽东军事力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过,袁崇焕虽然取得了宁远、宁晋两场重大胜利,但当时的胜败并没有逆转。 满清依然能够突破辽东防线,直进北京。 可见,把整个国家生存的厚望和重任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似乎不太合适。
还有人认为,明朝末年的皇室太倒霉了,其衰落完全是由于太阳黑子造成的,接二连三的天灾,挑起民间起义,再加上崇祯这样一个不宽容的皇帝,才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明朝。 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却没有抓住重点,视而不见。
历史上的好皇帝不可能有十分之一。 好皇帝出现的机会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 这是只有偶然才能遇到的事情。
而且,当一个超大型的统治体系出现功能失调、腐朽时,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错。 皇帝有责任,皇帝也无罪。 把责任全部推到皇帝身上是不公平的。
一个大帝国的衰落总是有相当复杂的原因。 可以理解的是,当时的人们乃至后人对“中兴”始终抱有期待或假设。 显然,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话题,对于天赋和学习来说都过于宽泛。
因此,大鲁不得不将关注的焦点缩小到明末军事领域的北方边境事务部分。 明朝的兴衰与军事制度和军事实力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关系。 到了明朝末年,军事将领无能,军事实力衰弱,军纪松懈,军制腐败,导致边事溃堤如堤,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王朝。 军事上,北方边境事务总是首当其冲。
那么,我邀请您与大鲁一起追随前人的足迹,在明末的历史风雨中经历边事的兴衰,感受帝国崩溃中的悲哀,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边事的兴衰。的历史。 在混乱中寻找希望。
后记
万历三大征之后的明朝形势几乎可以用“日渐衰落”来形容。 其原因很复杂,笔者仅简单分析一下这次军事失败。 在这里,我想听听大家对此事的看法。 您认为对于万历后期的局势来说,还有哪些原因更为重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