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8月
简单的介绍:
本书是一部从政治文化角度系统研究那个时代佛教的学术专着。 笔者以史料和佛教典籍为依据,不仅对明代皇帝包括朝廷所提出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而且还总结了佛教与佛教相互交织的问题。明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 并通过综合分析,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具体分析明代君主极权和文化专制制度下士人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及其影响,特别是明代高僧对佛教的态度。明代佛教日趋世俗化趋势。 对生活方式进行介绍和阐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示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
目录
序/杜继文
前言
第一章 明代佛教与皇帝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第一节 明太祖对佛教的认识与态度
(一)明太祖的佛业与明初佛教
(二)明太祖对佛教与传统政治文化的认识
(三)明太祖对佛教的实际态度与明初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节 明成祖的尊佛僧用佛教
(一)洪武、永乐两代宗教认知的延续与变化
(二)明成祖对西藏僧侣的崇敬及政治文化环境
第三节 洪熙、宣德至弘治、正德历代皇帝的宗教取向及佛教地位
(一)洪熙、宣德两朝有压制佛教、道教的倾向
(二)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皇帝的继位与佛教的变迁情况
(三)宪宗纵欲娱乐、善炼丹术的恶影响
(四)弘治初期灭佛与中后期孝宗返师论
(五)武宗废政及其对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嘉靖至明末,道教、佛教皇帝的更替及佛教的发展趋势
(一)嘉靖帝对道佛的宠爱陷入低潮
(二)隆庆、万历时期,皇室尊佛抑佛及佛教荣辱的转变
(三)朝廷严厉规制白莲教等措施对佛教的随之影响
第五节 明末佛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及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章 明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及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识
第一节 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政府制度的建立
(一)明初“善士院”的设立和粗放管理
(二)明代僧官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僧团组织禅、讲学、教界与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一)明代佛教寺院和僧人禅宗、讲学、宗教界的划分
(二)宗教寺院和僧侣的独特划分及其功能作用
(三)禅宗教界及寺院名额限制管理政策
第三节 僧侣行为规范和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
(一)严控僧侣行为的政策和世俗政治伦理取向
(二)诉诸世俗行政手段进行学位证书和僧侣登记管理
(三)寺庙物业管理的干预和指导及其现实经济原因
(四)尊崇高僧、标榜德行的政治伦理夸大
第四节:明朝对多干、乌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一)僧俗皆用,按俗人待
(二)多封建、群众建设、分权控制
(三)嘉汇纳入,市里给予福利
第五节:明代佛教政策与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三章 明代儒士、官员的儒佛观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第一节:明朝建国后的学术状况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标榜少宗、宋儒的政治文化思潮
(二)明初专制高压、科举制度僵化、学业平庸
(三)博学笃行、佛法并存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宋濂与佛教以及儒士、官员所代表的佛教意义
(一)著名学者、开国公务员首领
(二)儒佛相容论及其政治文化基础
(三)佛教助孝的政治伦理意图
(四)儒佛并重,注重人伦与衣食住行,以人生利益为导向
第三节 儒家绕过佛教、回避、排斥佛教倾向的政治文化基础
(一)坚守诸学,避佛儒
(二)以儒释论而不论佛者
(三)看似近禅实非禅的名士
第四节 儒释道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四章 明代高僧的人生取向与政治文化倾向
第一节 漂移反应
(一)楚氏繁启为“开国第一主”与元明更替
(二)入世而不执着的和谐心态与禅僧本色
(三)世道与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节 儒僧升官、僧官官僚化与统治意志的取向
(一)儒僧的升官与皇帝的儒佛观
(二)僧官朝臣的官场兴衰和极权政治环境
(三)道衍禅师的参政及当时人们的政治态度
第三节 佛教弱势形势下僧人的生活倾向及其意义
(一)兴趣不同的“进京和尚”与佛教状况
(二)禅僧标榜纯修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第五章 佛教与明代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视角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理论定义
(二)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文化
第二节 佛教与明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实
(一)明代社会与明代佛教的政治文化倾向
(二)明代佛教与明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