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略论明初中后期经济结构的变迁
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 郑和七下西洋与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中国和欧洲国家对世界探索、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变革的态度截然不同,导致两种文明的社会发展成果不同。
研究明代经济的结构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世界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代正处于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阶段。 我们都知道“鲸鱼转身”是极其困难的。 探究明代经济结构变迁的市场经济因素,有助于我们反思“鲸鱼转向”失败的原因。 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明初的经济结构
一、第一线:大力发展农业
明代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条既矛盾又平行的发展路线。 他们的出发点是小农经济。 明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压制其他工业,努力维持农业在明代经济中的绝对地位。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将战乱后流散的难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制定了三年免税的经济政策。 三年后,朱元璋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在苏、宋、杭、嘉、胡五县开展送钱、送粮、送牛、送种子的支援活动,吸引了更多的难民来到这里。 定居和开发荒地。 史料记载:“召民耕种,赐十五亩,菜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亩”。
明朝政府不仅赠送农耕必需品,还赠送土地,并免除百姓赋税。 那些可以做更多工作,并参加各种活动以付出更多的人。 这样的支持,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引导和帮助下,更多的战后难民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内稳定。
到万历朝、明神宗朱翊钧时,明朝耕地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明朝灭亡时,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80万公顷以上。 欧洲传教士这样描述明朝:“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整齐,没有荒地。中国生产的糖比欧洲的更白,布料比欧洲的更漂亮。”
2、二线业务快速发展
首先,明代国内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商品。 明代城际交通发达,可以解决物流中的运输问题,使明代在没有政府过度扶持的情况下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私人贸易活动盛行。 地、县每月可举办5-6次集市,乡镇每月可举办2-3次,大城市每天可举办1次集市。 明代手工业不断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手工业经济最繁荣的国家。
如果明政府选择大力发展商业经济,中国很可能会超越欧洲,早日进入资本主义。 但他们没有。 明朝始终奉行“重基、抑弱”的经济政策,从政府引导和阶级地位的角度制约商业的发展。 史书记载:“若有不务农而专经商,流浪者,则捕之。” 政府认为那些从事商业而放弃农业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
明代中后期,私营商业空前发展,成为国家强大的新兴阶层。 他们富有且活跃于民间。 总理张居正明白这一点,提出“农商兴衰相依”,为从事手工业和贸易的人民争取更多的利益。 商书也开始出现,使得士人不再追求功名仕途,而是从事经商,出现了“贾家易儒”、“弃儒于贾”的现象。
其次,明代对外贸易经济迅速发展。 当时,西班牙征服了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和金矿。 欧洲进入富裕时期,统治阶级开始奢侈浪费。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欧洲贵族最喜爱和最精美的奢侈品。 这些物品的价值被欧洲商人视为极高,可与黄金相媲美。
《白银之都》提到:“16、17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中国。”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 中国和欧洲购买西方钟表和烟草,欧洲和中国则购买丝绸、水果和蔬菜、茶叶和瓷器。 郑和下西洋,带动了明朝造船业的发展,使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嘉兴等地成为明朝国际经济交往的前哨。
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的变迁
虽然明初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占90%,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阻碍,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转型机遇。
首先,国内手工业生产技术显着提高,商品品种日益丰富,再加上外贸经济的加持,欧洲商品经济影响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美国白银的大量涌入,提高了明商人财富积累的速度,首次出现了士人“弃儒从商”的情况。
明朝统治阶级实行“海禁”政策,企图将中国的商品经济扼杀在摇篮里。 然而,国际经济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政府政策不能顺应历史发展进程,只能被历史淘汰。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货币变化
明代的货币有三种形式:一是金属钱币,国家用有价金属铸造具有统一计量和汇率的金属货币,如铜币; 第二,纸币,由国家担保但作为交换媒介发行。 纸币,如交子、包钞等; 第三,自然货币,因为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而发展成为货币,如金、银、丝绸等。
铜钱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 自秦始皇以来,金属钱币一直流行。 流行的金属货币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金属货币根据不同的纯度,即重量,代表不同的货币价值。 由于金属货币本身质量很不稳定,且容易仿制,因此经常出现私人铸币的情况。
据史料记载:明代一百公斤铜料可制作铜钱16000两,16000两铜钱可折合白银23两。 一百公斤的铜材成本大约是十两,中间还有十三两白银。 差价。 私铸铜币的现象“即使日日报道死刑,也绝不会停止”。 白银取代了铜币,成为更稳定的货币。
宋朝发行的纸币称为交子。 纸币本身没有交换价值,完全是政府担保的货币。 随着政府控制能力的下降,纸币会迅速贬值,最终成为一张废纸。 明朝历来使用纸币交钱。 洪武八年,明朝发行纸币作为官方货币,压制金银货币,甚至出台法律禁止私人金银物品。
不幸的是,大量人私铸钱币,铜币贬值。 原本只能兑换铜币的饺子也失去了兑换的能力,导致其逐渐失效。 如此恶性循环,“钞票保不了多久,钱也会被封,钱也被挪作他用”。 [4] 由此,白银取代了纸币,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
明代白银的流行部分归功于对外贸易。 白银是古代世界流通最广泛的基本货币。 蒙古横扫欧亚大陆时,曾以白银作为不同地区之间的结算货币。 这使得白银货币可以在亚洲和欧洲国家流通,并开放了不同地区国家的货币。 障碍。 中国银矿很少,因此一直没有开发出白银货币。
直到明代,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年产量高达13万吨。 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掌握在欧洲人手中。 此时,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是世界各地需求的高端商品,利润极高。 明代商人多与欧洲人做生意,导致大量白银流入明朝,逐渐取代了铜币和纸币。
2. 税收变化
“礼甲征税”是明朝改革前的基本税制。 礼甲是明朝的基层单位。 相邻的110户统称为1里。 这110户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10户轮流上岗。 担任这110人的管理层,担任“大区经理”。 其余100户统称为“A”,每10户为1个A,100户为10个A。
《礼嘉总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他每年两次收粮; 其次,明朝皇帝的饮食是由“礼甲”处理的; 第三,“礼甲”负责地方官员的行政工作。 成本。 这样的税收制度导致明代土地私有化时土地兼并盛行。 一个人拥有的土地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黎长”,拥有100多户普通户的管理权,从而加速了地主的暴虐性格。
于是,地主开始与官员勾结,相互勾结赚钱。 农民的耕地被强占,变成地主的私有土地,从而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
明嘉靖年间,御史傅汉臣提出“一鞭法”,由宰相张居正推行。 “一鞭法”取代了“立甲正事”,三年内记录全国土地调查记录,查处偷税漏税。 衣衣鞭法的中心思想是将田赋、徭役等税种统一为一税,共同征收白银,按田地的多少折算税款。 不仅打击了地主兼并土地,还增加了财政收入。
“一鞭法”承前启后,是清代“撒小人成亩”的前身。 “一鞭法”的实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不仅缓解了阶级矛盾,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鞭法”的主要内容及社会意义。 1.测量土地,揭露土地数量的虚假报告,增加政府对土地的控制,促进相对公平的税收。 2.从系统上减少官员腐败。 一鞭法废除了赋役分缴制度,强化了户籍登记,简化了赋役一体化。 国家按案征税,增强行政能力,减少官员腐败的空间,促进税收稳定。
总结
明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和税收两个方面。 明朝时代是人类走出地域、发现世界的新时代。 西班牙发现美洲,郑和七下西洋。 东西方文明都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发展经济。
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太牢固,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禁锢,不能很好地发现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明朝统治阶级盲目学习历史的优秀经验,促使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抑商”政策,无视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
历史发展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时期,宏观调控就是分析文明发展方向,用敏感的神经捕捉历史发展的新动向,从而创新科技、改革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正确的道路。
参考:
《明史》卷七十七第五十三章《食货志》
《中国通史》《明清史》
《明太祖实录》卷208
《食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