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图

 

 

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1573,印刷书).


杜堇《十八学士图》屏(明).

为纪念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耶稣会[注: 耶稣会(拉丁原名 Societas Iesu, S.J.),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5年8月15日由罗耀拉的依纳爵·(St. Ignatius of Loyola)为因应当时新教 (Protes]传教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月-7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WWW.LSQN.cN4月2日-5月23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
利玛窦(1552-1610),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1578年的春天,他搭乘“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4年半后由澳门踏上中国的土地,随后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进京城、入皇宫。直到1610年5月中的一天,他感到大限将至,当有人问他将留给世人什么时,他回答:“一扇功德之门,但不无艰苦磨难。”次日,利玛窦溘然长逝,万历皇帝赐地安葬。那扇“功德之门”开在明王朝的封闭之上,西方的科学与文艺之风由此吹入,欧洲人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利玛窦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建造了这扇门,用的是信仰、友爱,以及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哲学、精密仪器、绘画艺术、记忆术。
在利马窦逝世400年后的今天,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010年2月-7月先后在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以纪念这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4月2日-5月23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其中62件(组)意大利文物来自于罗马、马切拉塔、热那亚等地的数十家博物馆和图书馆,51件(组)中国文物分别来自于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4家单位的珍藏。
神奇的“记忆迷宫”

明代的中国是个舟多于车的国度,利玛窦远渡重洋而来,而他在中国的旅程也同样犹如长年的航行,沧桑浮沉,有时风和日丽、景色宜人,那是他与中国学者们交往、分享学识与友谊的愉悦时光;有时则会遇上风暴,或搁浅困滞,或陷于大雾、无法展望前路。糟糕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恶劣的天气、盗贼、怀有偏见的乡民、贪婪的官员、爱猜忌和骄傲的皇帝以及不合适的时机造成的。他无法携带许多书,于是写信回欧洲要求那边给他多寄些书来,但那时候的邮政极为缓慢而且变化无常(利玛窦一般以6-7年作为从发信到收到回信的周期,有一次他的上司从澳门发出的一封信花了整整17年才抵达罗马)。有时,他还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他所拥有的书。
利玛窦拥有超人的记忆力,这大概是一个古人获得杰出成就的必要条件。在中国生活期间,他对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光学、测量、制图、地质学以及各种机械装置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而关于这些领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他凭着对上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回忆而得来的,再加上随身所带的为数不多的书籍提供的信息。他带到中国并逐步加以翻译和重新解释的,基本上都是他在佛罗伦萨[注: 佛罗伦萨(Florence) 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阿诺河横贯佛罗伦萨市内,两岸跨有7座桥梁。]耶稣会和罗马学院文学院所学的知识,《畸人十篇》、《交友论》、《二十五言》等著作的完成都是依靠他对大量经典文献,尤其是斯多葛学派[注: 名称 斯多葛学派 介绍 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 斯岛人芝诺(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葛多派认为]或人文主义作品的熟记。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发现,书籍是如此匮乏,以至于我现在印行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我记忆库的储藏品。”也正是他善于记忆的技能,使他成功地学习了汉语。
利玛窦惊人的记忆力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95年,他在南昌当众表演了他的记忆术:“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一张纸上按照他们选择的任何方式写下大量汉字,它们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秩序和关联??我将这些汉字读一遍后,就能凭自己的记忆按照他们所写的方式和顺序将这些汉字背出来……为了使他们更加惊奇,我又凭记忆,把这些字从后朝前倒背了一遍。对此,他们全都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他们马上就求我同意将形成这种记忆力的神圣法则教授给他们。于是,我的名声便迅速在这些文人学士当中流传开来??说实在的,这种记忆

 

 

定位体系看起来就像专门为汉字而发明的,因为它确实行之有效,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形象。”(利玛窦《书信集》)
“159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史景迁在传记《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开篇写道。“记忆之宫”是人们头脑中的空间结构,用以安置鲜明的、能唤起记忆的形象,走进“记忆之宫”,便能从有序排列的“房间”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记忆之宫”得以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注: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时代,形象记忆技术可能已盛行于当时。利玛窦从罗马学院学到了这些记忆的技巧。他告诉中国人,对于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东西,都应该赋予其一个形象,并给它分派一个场所,使它能安静地存放在那里,直至我们准备借助记忆的方法来使它们重新显现。
本次展览就犹如一座有形的“记忆之宫”,展览的12个部分是“记忆之宫”中按照利玛窦的生平为序设置的12个房间,在这些房间里,安静地放置着一件件能够唤醒昔日记忆的文物。借助那些种类繁多、依序陈列、意义深远、带给人各不相同的强烈印象和丰富想象的物件,利玛窦的历程和那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眼前展开,伴随着浪涛声、港口和集市热闹的人声、古钟表的滴答声。

第一、第二、第三个房间:故乡、新生、辉煌的“无用之物”
一幅宽2.5米的布面油画《马切拉塔全景》让我们看到了利玛窦的故乡,它坐落在土地肥沃的乡村中一个锥形的山顶上,被白色的城墙包围,红顶白墙的房子错落在山坡上,天气晴朗可爱,近处郊外有零零散散的人,看起来悠闲而愉快。从东面吹来的风带来海的气息。
中心广场及坐落其上的钟楼和大教堂、教皇使节的寝宫、商会会所、窄小的蜿蜒而下通向附属广场的石街以及坐落在附属广场上的耶稣会学校构成了城镇的主要景致,各式各样的街道有的顺着一道道城墙缠绕在山坡各处,有的时而一条直路急冲山下,时而又变成一级一级台阶。当地的葡萄酒芳香甘醇,在各条道路上,葡萄酒的叫卖声中,身穿礼拜袍服、手拿十字架和旗帜徒步而行的朝圣者往来频繁。然而,就是在这美丽景致中,在利玛窦步行至学校的狭窄的石头小街上,数十年来,阿拉莱诺和佩利卡尼两个家族的年轻人互相跟踪、偷袭,持续着从16世纪20年代便开始的世仇。利玛窦16岁离开马切拉塔前往罗马那年,国内和国外的战争都已蔓延到了马切拉塔。
来到罗马和佛罗伦萨耶稣会学院学习的利玛窦,心中无疑会对近在眼前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恢弘壮丽图景发出兴奋喜悦的惊叹。当我们进入第二个房间时也会立即感受到几分近似的心情——几幅顶天立地的巨大壁毯覆盖了墙壁,那是17世纪中叶戈贝兰作坊根据拉斐尔的

 

 

草图织造完成的,取材自《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分别是表现圣彼得生平的《捕鱼的奇迹》、《亚拿尼亚之死》和表现圣保罗生平的《以吕马的失明》。
拉斐尔与利玛窦一样来自马尔凯。1515年,受教皇利奥十世(Leo X)的委托,拉斐尔为西斯廷礼拜堂两侧的墙壁设计壁毯。在当时,壁毯要比湿壁画和油画更加昂贵,整套壁毯所花费用至少是米开朗基罗天顶画的5倍。
能在博物馆亲眼见到这些壁毯令人感动。第一幅《捕鱼的奇迹》宽4米多,高近5米,描绘着使徒彼得和他的兄弟在加利利海,经耶稣的指点捕到了大群的鱼,鱼多得连渔网都装不下,他们必须招呼邻近的船只过来帮忙。它让人想起利玛窦交给程大约出版在《程氏墨苑》一书里的第一幅插图:门徒们乘坐的船只在加利利海的波浪中颠簸,而耶稣踏着海水而来,教彼得凭坚定的信念行在水上。站在壁毯前,你会感叹利玛窦身后丰盛华美的文艺复兴大背景,那个西方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天才集中涌现、全才式人物辈出的时代。
利玛窦生活的时代,正进入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的最后阶段,教会力图将年轻的耶稣会士训练成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前沿人物。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利玛窦东方关系学院主任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教授说:“利玛窦通晓各种学问,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人。他拥有那么多出色的才能,与他当时的背景密不可分,正是文艺复兴孕育出了如此杰出的人。那个杰出的时代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利玛窦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房间的入口左右分立着费德里科?祖卡里的皮革油画《摩西形象的米开朗基罗》和《先知形象的拉斐尔》,昭示着16世纪的艺术家开始跻身于时代伟人的行列,获得了空前崇高的赞誉,意大利巨匠的成就几乎笼罩了整个欧洲的艺术。这里摆满了“辉煌的‘无用之物’”,在幽暗的展厅中熠熠生辉:拉斐尔的《永恒的天使》、《给兀鹰喂水的小爱神》,提香的《菲利普二世像》,洛伦佐?洛托的《力量与不幸之战》,乌尔比诺制造的施釉彩陶器—怪物和帕立斯审判洗、天使骑狮首墨水瓶盒和纸张盒等等。
第四、第五、第六个房间:建筑、书籍与科学技术
“我们的书大受称羡,因为书的装订非同寻常,而且镀金美观,在有关宇宙和建筑的书中,人们能够看到全世界的众多王国和地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名城,宏伟的宫殿、高塔、剧院、桥梁和庙宇。”(《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到中国后,一直不断要求教会给他寄来欧洲,特别是描绘古罗马建筑[注: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的版画,如万神殿、凯旋门、竞技场等,他想向中国人展示他来自一块有着显赫历史的国土。在中国期间,除了一本铜版印刷的《古罗马事记》,他还渴望从欧洲得到一套精美的《普朗坦圣经》,不仅仅由于它是一部多语言的严谨的学术

 

 

著作,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宗教内容,最主要的是因为它装帧高级、卷帙浩繁、纸张柔韧、封皮精美,附有由低地国家一流大师制作的一流铜版雕刻插画,总共达8卷之多。在他的有生之年,利玛窦最终得到了这套书:“我们的配有插图和镀金的书籍让我们得到信任,我们是在一个学士的国度。”
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利玛窦当年想尽办法要让我们看到的那些16世纪铜版画,从《万神殿》、《角斗场内景》到《罗马广场景观》,它们仍旧行使着它们的使命:向我们叙述那个古老帝国首都所经历的辉煌,描绘它曾经的显赫。我们也能见到那些原版装帧的16世纪图书典籍,如圣伯纳的《沉思录》、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但丁的《神曲》。如利玛窦当初预期的,我们也会像明朝人那样,“对其精美绝伦的印刷和庄严肃穆之气氲充满了羡慕敬仰之情”,即使“看不懂书中的文字”,也能感受“其字里行间蕴藏着绝妙的教义”。展览的古书还包括阿皮亚努斯的《天象》,克拉维乌斯的《实用算术概论》、《欧几里德原本》,萨克罗博斯克的《天球论》,托勒密的《地理学》等。正如史景迁告诉我们的,利玛窦在罗马学院读书期间的数学老师克拉维乌斯深信科学知识的价值,他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细心探索有助于人对精神世界的反思。
对他的学生应该在学院中学些什么,克拉维乌斯有着明确的想法。“一年级学生可以在4个月内学完欧几里德著作的前4卷,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学习实用算术,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的运动原理,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地理,假如时间还有余的话,他们还可以学习欧几里德的第5和第6卷。二年级学生可以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星盘(用于测定行星和恒星的运动),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理论,用3个月的时间学习透视画法,其余时间用于学习钟表制造和教会立法计算方面的理论。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第3年进行自学,研读更先进的天体理论,学习制造万年历、行星表以及使用象限仪,等等。”
这可以解释我们接下来看到的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复杂精妙的仪器,它们大多是16世纪制造的:天文工具盒、托勒密浑仪、简易经纬仪、测角仪、天体仪、地球仪、日晷??利玛窦用这些在中国学者中间赢得了声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乃至推动了中国重制历法。利玛窦去世后,徐光启、李之藻在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的帮助下修订的崇祯历法,从清初一直用到近代。
最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还发现了一些看上去很新奇,有些还颇具现代感的东西,譬如一座大桥模型、一个接近球形的木制多面体、一副链轮和球轴承、一个风力飞行器、一个男孩青铜胸像形状的蒸汽鼓风机??它们都属于达?芬奇理念博物馆,证明着那个时代最勇于想象和创新的精神。
沿着在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上标注的欧亚远航路线,对利玛窦的回忆终于驶向了东方。

第七、第八、第九个房间:从剃须发到穿儒服&

  

 

  

 

  nbsp;

参观者走到这里,有关利玛窦是个普通凡人的印象忽然苏醒并且变得鲜活了—他小心翼翼地在16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南方农村贫困家庭中穿行,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谨慎地为他们祝福;他并不老,可别人惊奇于他的满头华发;他争取到一块城墙外面的地,造了一座砖房,为了房子和地的事跟地方官和地主讨价还价,后来被赶走;他给地方官送礼,设法取悦他们;他的住处遭到一伙歹徒的抢劫,他试图关紧自己的房门,并从窗口跳进花园去求援,扭伤了脚,大声呼救;他乘船时掉进河里;抄着葡语和汉语对照的词,还标注了汉语字词读音的《葡汉辞典》手稿,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初学外语时的笔记,他一边抄一边希望能记住那些词:“鸽子”、“桥”、“怎么样”、“限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无异于你我,因此他的筚路蓝缕之功愈加惊人、使人钦佩,而后人加之于他的种种揣度和非议,则未免有失公允。
除了古代澳门、肇庆、韶州的小地图和若干示意图,在这部分展厅里还有一些明代佛像和明代的禅师画像,它们带来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气氛。然而,利玛窦对僧道的印象其实很坏。他起初剃了须发,身披僧袍出现在肇庆,结果发现这样的策略是错误的,因为和尚的地位在中国远比在日本卑微,僧道的名声很糟,僧人“不愿学习知识和良好的风范”、“放纵情欲”,道士甚至更不堪,“他们的书籍叙说着各种胡言乱语”,完全是“骗子”。
在儒释道“三个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中,利玛窦唯独认同“儒教”。受江南贵胄瞿汝夔的启发,利玛窦脱掉僧袍,蓄须发,改穿儒服。“这袍子用紫色丝绸缝制,褶边、衣边、衣领镶有近一掌宽的蓝色丝绸;悬垂的长袖也镶有同样的边,与威尼斯人的服饰样式非常相似。紫色绸袍上还配有一条蓝色腰带用来束腰,以使长袍敞开得更自如些。”利玛窦写信向朋友仔细描述他的新行头时大概不无自得,我们可以看到由马切拉塔国家艺术学院复制的这身装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说:“他头上所戴的四方平定巾,属于当时‘儒士生员监生’的冠制,长袍却是明代规定只有进士才可穿着的颜色,冠服搭配不伦不类,但也可能是他故意这样设计,以彰显他是与中士有别的‘西儒’。无论如何,我们中国人确实特别重视衣衫,利玛窦的新衣服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他一换衣服,就取得了士绅的同等礼遇,遇官可不跪,个人免税,学者们纷纷前来与他结识。”
第十和第十一个房间:交友与观星

瞿汝夔是礼部尚书[注: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的儿子,爱好炼丹术,听说西洋和尚会炼金术,就跑来找利玛窦。不久,利玛窦成功说服了瞿汝夔放弃炼丹术,跟他学习数学、天文学,利玛窦则跟他学习儒学,用拉丁文翻译“四书”。瞿汝夔皈依天主教后,“即刻就让他(利玛窦)分享了儒家的权势。广东的兵备道,韶州的知府,英德的知县,还有南雄州的知府,是瞿的老师、同乡、同学、同年。在中国,儒生的关系网络可以无限编织”(李天纲《

 

 

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的交往和友谊》)。
因为瞿汝夔的介绍,江西巡抚允许利玛窦在南昌居住。南昌住着当朝万历皇帝的堂叔祖,他听说“泰西”有着和儒家一样温雅的礼仪,非常希望听一听“西儒”的“交友之道”。于是,利玛窦用汉语编辑了一本西方古典作家和神甫论述友谊的格言录—《交友论》。《交友论》第八十一条说:“凡出门会人,必图致交一新友,然后回家矣。”利玛窦每次出门,都能交到一两位新朋友。
在中国中部的利玛窦,开始出入士大夫家庭,一边探讨着学问,一边悠闲地享受宴饮的欢乐。他了解到,好友欢聚、社交宴饮是明代上流社会生活的核心部分,中国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宗教事务,都是在桌边吃饭品茶时讨论的。
展览中,杜堇的《十八学士图》屏以“琴”、“棋”、“书”、“画”四个场景,描绘了唐代文人风雅闲适而考究的生活;而李岳芸笔下文征明、唐寅、仇英明补充了活跃在明代的书画家的肖像。唐寅本人,像是含笑斜倚在画面外某个地方,穿越时空目睹了崔涯与名妓李端端产生爱情的那个场面,将它画了下来;画中的李端端手持白牡丹,楚楚动人,仿佛正据理巧辩、侃侃而谈,而崔涯放下手中一页纸,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思流溢于眉目间。从这些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书籍、优雅的庭院、考究的家具、精美的器玩都在传达着一种雅致。利玛窦也发现了绅士阶层对古董、字画的喜爱。
展览中有一幅着官服的李日华肖像,以及器皿、饰物、印章等器物珍玩。艺术家兼官员李日华也是利玛窦在南昌结识到的朋友,他在他的日记里无意中记下了1603年艺术品商人先后13次向他兜售古董字画的事,这说明与利玛窦观察到的一样,到了明代后期,在明代前期只流传于极少数精英人物中间的具有文化意蕴的物品,被大量地带到了金钱世界。这些物品向应邀前来参观或使用的人们,展示着收藏者的独到鉴赏力和不俗的文化品位。

最后一个房间:北京,敞开的大门
1601年1月的一天,利玛窦用8匹马、30多个脚夫,将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运送到了北京。这些礼物并不值很多钱,由他们千方百计募集到的一笔钱和利玛窦在中国期间随身所带的一些物品组成,其中包括:三幅宗教画,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一本金装祈祷书和一本精美的《双半球投影世界地图》,一台楔槌钢琴,还有多棱镜、日晷和沙漏,彩色的腰带和几匹布,欧洲银币,一个犀牛角,几只玻璃瓶。
中国皇帝很喜欢自鸣钟,把小的那只放在自己面前,为放置大钟专门修建了一座木楼。皇太后听说了自鸣钟,她要皇帝叫太监把它送来给她看。皇帝想到她可能会喜欢,到时候会把它留下,便叫管钟的人把管报时的发条松开,使它不能发声,再给她送去。皇太后不喜欢不能鸣时的钟,就把它还给了儿子。
皇帝的钟出了毛病时,利玛窦便能获得随意进出皇宫的许

 

 

可。在都城安置下来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使利玛窦有机会同那个时代最有上进心、最具才华的知识界人士交游。1603-1607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频繁,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尽管利玛窦从朋友们那里得到了“真诚、温暖、慈爱的友情”,但他仍难免感到孤独,他不太喜欢中国的音乐,更讨厌戏曲,想念在欧洲时听惯了的乐器和四线谱。
我们在展览里见到,四线谱纸上记录着的宗教音乐,旁边配有细腻鲜艳的图画。而展出的乐器不单有利玛窦随身带着穿越中国并最终进贡入宫的那种楔槌钢琴,还有一台固定式管风琴和一把腿式维奥拉。此外,一幅《野墅平林图》让人不禁想到利玛窦更多未尽数展露的才华和心底的寂寞。那幅画画在素绢上,尺幅很大,分四屏拼接通景,画的是北京郊外秋天的景色,用的是毛笔和中国产的青石、石绿、赭石诸色,采用了焦点兼散点透视法等西洋画技法,画面美丽而平静。不知是否因为那一潭蓝绿色的湖水,丰美饱满的画中透出一股冷清来。
当利玛窦在宫中教太监如何为钟表上发条、拼装巨大的世界地图、创作可以用楔槌钢琴伴奏的中文歌曲时,他可能会思量那个一方面表现得异常独断专行,另一方面又处处受到掣肘的谜一样的万历皇帝。他从来没有和皇帝谈过话,像科东神父令法兰西和那瓦尔王国国王亨利四世重新皈依天主教那样,使万历皇帝皈依天主教并成为他的告解神父,看来是一个永不可及的梦。
利玛窦为宫人们写下了这样的歌:
一个牧童一天突然感到忧伤;
他恨自己所在山冈;
他想他所望见的远山,
一定远比这座山冈美丽,
到那里去会使一切忧愁烟消云散。
于是他向远山走去,
可当他走进这座山,
却发现它不如远看的那么漂亮。
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提出同样的劝诫:
让心漂泊在外毫无益处,
心神内敛,意志坚定,
方可得利。
他想象人们在宫廷城墙内外反复咏唱着他的歌词,并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畸人十篇》,记录了他同8位中国文人的谈话,涉及死亡、灵魂不灭、斋戒、灵修、善恶报应、占卜以及财富等诸多方面。在第三、四篇中,徐光启作为对话者,同利玛窦交流了对死亡的思考。书成两年后,利玛窦离开了暂时寄居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