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图片/

一、选修必修课的定位和目的1

(一)选修必修课与必修课《中外史纲要》的关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必修、选修、选修三类历史课程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整体结构。 从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选修必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对相关学习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

图片/

例如选修必修课1《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三省六司、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康熙、永干、乾隆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 摘录了分散在君主制等9课中的相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制度的理解。 涉及到人事管理,提炼并加入了很多新的知识,形成了《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通过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我们可以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选修必修课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教师应考虑整合问题,特别是选修1与必修课第一卷、第二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深化和拓展。

(二)选修必修课目的1

从古至今,东西方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本模块介绍历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税收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了解中国和世界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历史的窗口。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打开了一扇历史之窗——每个专题都从中外历史中选取了一个焦点视角。 探究这些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剖析上层建筑各领域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2、大理念下的单元设计

——以“官员选拔与管理”为例

(一)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认知、教学、评价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选择了学科内容,围绕学科核心理念,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将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能力的落地。” 因此,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以单元为基础的总体设计。

面对新教材使用带来的巨大挑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实施学科教育育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关键路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界对于单元设计及其运作的重要性已达成更大共识。

二、单元设计应注意三个重点:

以“大概念\主题”为指导,这是“灵魂”,解决课程和模块的立意问题; 其次,用“骨架”呈现结构化内容; 三是情境教学,是“有血有肉”的,包括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主题学习等教学方式。 例如,在第二单元中,“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核心概念,但不是主要教学概念。 根据其内容,可以提取三类概念。 第一类是重大历史现象本身; 第二类是为某一历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如何选拔和管理国内外官员”; 第三种是实现价值观转化的途径等。

三、单元结构化课程内容分析

如何理解“选人和管理官员”的内容? 这个内容标准对应什么核心能力或者思维方法? 它是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国家制度的集中体现,又体现了社会治理的要求; 它与特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和体现。

(二)教材分析

既有单位视角,也有阶级视角。 具体包括以下问题:本单元(课)位于全书(本单元)的什么位置? 本单元各课之间(本课的小标题之间)有何关系? 本单元(课)的主要史实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本单元(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本单元(课程)的重要材料是什么? 该材料与相关单元(课程)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本单元(课)有多少个学习专栏? 本专栏与相关文本有何关系? 编者设计这个专栏的初衷是什么? 这个专栏能做什么? 例如,知识上的关系,秦汉部分可以整理如下表:

图片/

3、大理念下的单元设计

启发式课堂分析

策略一:回响单元介绍与总结

片段一 本单元介绍如下: 当一个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确立后,优秀人才的选拔就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不同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也不同。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了“官为国之急”、“天下当以有德之人治”的道理,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 第一句指出本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第一单位政治制度的关系。 第二句指出本单元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第三句强调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制度的学习价值。 有指导思想,有政治实践。

片段二本单元小结: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结构,指出中西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出政治文明发展中传承与借鉴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适应了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认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是民族国家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 可见,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策略二: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

在讲授“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时,通过“文官制度与西方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文官制度的形成放到历史的脉络中。并建立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工作的需要,“党脂共享制度”的弊端,以及与克里米亚战争的关系。 本文概述了公务员制度从1855年最初形成到1870年最终建立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创新和存在的缺陷,以及随后对该制度的补偿和完善。

图片/

策略三:从话题的角度把握话题史教学的重点。

专题历史呈现的是某一领域的演变过程。 一方面是领域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比如科举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废除; 另一方面是一定时期的政治事件、制度文化或其他因素对场域的影响。 比如晚清有哪些重大事件影响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从课程设置来看,选修必修课应偏重后者。

科举制度废除的大致过程以及当时政治事件或其他因素对场上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图片/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重大事件的年表,提取有效信息。 首先,从时间上看,近代从提出改革选拔制度到最终废除科举制度,历时半个多世纪,可见过程之漫长、情况之复杂; 其次,就历史背景而言,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深化。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官员就曾提出改革建议。 1898年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出现了两次批判和改革科举制度的热潮。 引用恰当的史料,揭示了科举制度改革的推进与洋务运动、1898年维新运动、晚清“新政”等近代中国重大政治事件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