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张考局”(微信ID:R-history)许可转载。
探索历史上的货币问题是令人着迷、引人入胜的。
一方面,货币是流动性很强的商品和资产,其流通状况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 布罗代尔曾说过:“当谈到金钱时,我们已经达到了先进的水平……无论在哪里,金钱都涉及到一切经济和社会关系。”[1]
另一方面,对货币史的分析总是充满误解和错误。 凯瑟琳·伊格尔顿(Catherine Eagleton)等人认为,撰写有关货币的文章很容易进入禁区。 [2]
中国货币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并且正如彭新伟所论述的那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也就是说,小面额铜币是中国货币史的背景。 不仅重量和形状长期相对稳定,而且已经流通了近两千多年; [3]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变化方面,即大规模交易的手段发生了四个明显的变化: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的“黄金时代”历朝历代,从秦汉到隋唐,到“复制丝绸时代”。 继而转变为从宋代到明初的“纸币时代”,最后以明代中期开始、流通了近500年的“白银时代”结束。
大货币时代的每一次变革背后,都与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财政体系的变化、政治局势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些转变甚至令人兴奋。
“白银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切中要害的“误会”
为什么“白银时代”最终在明初中期确立? 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不仅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而且一些网络论坛中的相关争议也十分活跃。 遗憾的是,学术界内外对此问题存在不少误解。 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白银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中国手工艺品的大规模出口导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形成。
(2)明朝初期,国家发行的宝钞不能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快速贬值。 加之铜币发行量稀少,白银逐渐取代铜币,形成了“白银时代”。
(3)明代历久不衰的赋税财政改革,都是朝着白银转化为白银的方向发展的。 于是,朝贡制度嵌入白银的运作中,形成了白银金融。
(4)自宋代以来,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 经过金元时期的发展,这种风潮在明代确立。
(五)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国内。
不可否认,这些答案有不少道理,但很多解释似是而非,切中要害。
“白银时代”的主角是称重白银的贵金属,它是一种形状各异的称重货币[5]。 在货币发展史上,称重货币实际上是滞后于铸造的。
这是因为:称量白银需要在每次交易时识别成色和重量,而且其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私人交易需要私人秤,这非常麻烦,并且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称重白银与普通商品白银没有分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它的行为非常像实物,这对更高级别货币信用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还。 称量白银还具有价值尺度函数容易失衡和混乱的特点,导致价格表现失灵。 [6]
各种称重银
综合来看,称重白银是一种具有原有特征的实物货币。
称重白银逐渐兴起的现实,实际上背离了中国货币思想史的主流。
中国人历来主要信奉“货币国家论”(即古代帝王铸币论)。 他们认为,君主对货币的控制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权威,而且背后也有权利(承认铸币税的经济利益)。
然而,货币是从民间自下而上出现的,货币的主导权实际上掌握在中等权力阶层手中。 国家没有太多能力干预这种货币。 这种情况引起了甲万时期政府高层的激烈讨论。
此外,称重白银的兴起并非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许是朝贡制度和政府官员欲望的结果。 [7]
万志英指出,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之前(157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白银时代转变。 [8]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白银时代”始于明代正统、景泰时期,盛行于成化、弘治时期,确立于嘉靖、万历时期。 “白银时代”开始的正统和景泰时期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吗?
明朝疆域
相反,这一时期是实体经济体系逐渐瓦解、商业经济遭遇困难、陷入低潮的时期。
刘光林在他的最新论文中提出了物价、工资、长途贸易、水运系统等方面的数据,这表明直到16世纪,明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物质经济强大、市场碎片化严重、资源匮乏的社会。商业经济非常有限。 [9]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一种比铜币更值钱的称重贵金属稳步出现,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太值钱了[10]。
可见,自下而上逐渐出现了一种相对原始落后的白银称重形式,其主导地位主要由私人势力控制; 一种背离中国货币思想主流、与政府货币政策相冲突、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符、与货币崛起不相吻合的白银,这是相当不寻常的。
明代货币白银化现象为何愈演愈烈,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原因非常复杂。 其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明初建立的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而深层次原因则需追溯到元明变法。
为什么是明朝?
金元的入侵严重冲击了宋朝繁荣的商业经济,解构了商业运作的内部机制,特别是蒙古元入主中原。
蒙古人的入侵导致北方人口严重减少,北方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导致南北经济严重失衡。
更重要的是,明初政府继承并改造了蒙元国家动员制度和诸多经济制度,加速了洪武式经济制度的诞生。 明初洪武式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其崩溃方式,应该说是理解明代为何最终形成“白银时代”的关键。
蒙古元朝统治的疆域极其广阔。 它对商业和宗教采取了包容性政策。 政府大力推行单一纸币制度。 早期信用是以白银或丝绸为基础建立的,金融货币化率非常高。
蒙古贵族有一个被称为“斡旋”的特许商人阶层,为他们收集金银并跨大陆开展业务。 从表面上看,蒙元帝国似乎正如杉山正明所说,是一个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追求重商主义的陆地和海洋帝国。 [11]
然而,庞大的帝国内部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与统治下的辽阔领土相伴的是缺乏一体化的多元经济体系。
帝国内部,游牧经济、商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多种形式并存。 南北经济失衡问题突出。 水运系统大幅萎缩。 纸币贬值日益削弱财政收缴。 此外,游牧民族特有的经济手段众多等问题,暗示着蒙元帝国的经济基础不仅不够坚实,而且非常脆弱。
因此,具有中世纪特色的军事制度和官田制度盛行。 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江南长期成为税收重区。 单一纸币不可兑换,加速贬值,使国家财政日益实体化。 庸俗的治理和管理方式,使得元朝国家的治理能力在近代后期持续下降。 [12]
元明时期朱明王朝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深受蒙古元制的影响。 然而,朱元璋却决心要革新蒙古元朝的许多做法。 在此正反之举之下,洪武王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多次演变,造成了元明时期深远的历史变迁。 [13]
一个变化的标志是,朱元璋开国时实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被许多学者归类为“洪武式经济制度”。 黄仁宇强调,这种经济制度的特点是保守、难以适应经济变化、组织技术不发达、税赋多样、混乱。 统治者试图建立一个大的乡村社会。 [14]
明代《帝都积胜图》局部
刘光林直接痛斥了这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国家利用专制手段(如礼甲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人口和社会秩序,防止社会流动,实行全面的实物劳动金融取代货币化税收,利用不可兑换的纸币控制物价,利用官方的土地政策、强制搬迁政策、重税政策打击富商阶层,严禁海上贸易,打压商业市场,使社会彻底倒退到物化阶段,努力重塑平等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和社会图景。 [15]
万志英虽然不同意这种较为激烈的刻板印象,但他也认为,明初的统治者对商人和市场非常厌恶,他们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了市场发展的低谷。 [16]刘志伟也指出,明初的经济管制带有“画地为牢”的色彩。 [17]
白银为何上涨?
洪武式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商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也就是说,普通货币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 但洪武王朝大力推行单一不可兑换的纸币制度,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点?
谭尚宽认为,保超是一种政治色彩浓厚的经济举措,是旨在将南方人的势力迅速扩散到全国的举措之一[18]。 不仅如此,明初建立的货币制度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货币秩序而非一种制度,具体体现在:
首先,强力推行单一不可兑换纸币制度,几乎只履行金融支付功能,回流渠道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其次,全面禁止私人铜币、金银的流通,试图压制地区流动性。
第三,政府利用宝钞和基于体力劳动的财政运作模式来控制物价。
朱元璋建立的货币秩序和“反市场”的经济体制,严重挤压了商业市场的增长空间,冲击了货币的信用体系。
明代宝钞
如果国家财政不是建立在综合体力劳动的基础上,货币流动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过度发行宝钞的制度很快就会陷入国民经济崩溃的危机。
尽管如此,洪武的经济和货币体系还是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一是商业市场经历剧烈震荡,大幅萎缩,复苏进程十分缓慢;
其次,中国历代运行相对良好的两种本国货币——铜币和纸币——都遭受了颠覆性的打击。 明朝有效货币长期短缺,通货紧缩严重。
货币转型是必然发生的,否则就只有紧缩和危机的循环。 原因是:
首先,基于体力劳动的金融是以高成本为基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必然崩溃并被货币化所取代;
其次,洪武式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和高强度动员的基础上的。 后来的政府很难有这个能力。 因此,放松管制将为商业经济创造生存空间。
但为什么白银最终会上涨呢?
这是政府和民间做出曲折选择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最后也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朝廷来说,早期还是以拯救宝钞为重点,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钞票救援行动。 但由于宝钞的接受度极低,且贬值较快,逐渐失败。
此后,低层官员因自身利益的损失,悄然从事货币兑换。 他们不仅寻求增加自己的利益,而且这已日益成为默认做法。
后来,在更大范围内,政府中上层也开始认识到,兑换白银的替代方法不仅更有效,而且更容易缓解实体系统成本高昂所带来的紧张。明初。
这反映了明初经济制度的长期问题以及将无效纸币嵌入财政领域的必然后果。 这也凸显了明初国家未能提供有效货币的巨大弊端。
然而,政府财政领域的白银改革过程复杂而漫长,其过程逐渐反映出明初制度的缓慢崩溃和变异。
公民社会的选择则更为曲折。 草根社会先是不顾铜币禁令恢复使用铜币,然后又迫使政府放松了钱禁。 然而,明朝一世纪,明政府禁止铜币交易长达半个世纪,而后半个世纪没有铸造一枚铜币。 于是,主要依靠唐宋古钱的民间市场交易很快就出现了货币短缺的情况。
明初铜币
百姓无奈,只好自发地通过私铸、析良币的方式来弥补货币的短缺,于是民间铸币兴起。 最终,私人铸币猖獗,无法控制,私人钱币的价值跌至低至6000银币。 二。
良币与劣币竞争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当劣币驱逐良币(民间货币驱逐良币)达到某个临界点时,结果可能是另一种良币开始驱逐劣币(银币取代铜币)。
白银于是就成了最后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19]
当然,虽然白银兴起于唐末,显赫于宋,盛于金元,定于明初,但把这一演变过程理解为线性发展的结果是有问题的。 。
明初白银自下而上的过程表明,当体系上层无法提供有效的货币时,私营部门将有能力自发解决交易机制。
然而,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为什么在货币史上一直运行得非常有效的两国铸币却陷入彻底失败的状态,也就是为什么纸币时代在明初迅速消亡。 ; 铜币经济为何难以复苏? 演变的背后不仅有货币体系的直接原因,而且还有深远的制度变迁背景。
参考:
[1]费尔南·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15页。
[2] 参见Catherine Eagleton等:《货币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3]彭新伟:《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页。
[4] 见我的文章《货币白银化与明代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历史系,2016年。
[5] 明清政府为何不铸造银币,却允许称重的白银以多种形式自由流通,是令学者们困惑的“银之谜”。
[6] 参见戴建兵:《白银与现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7]刘志伟、胡铁球、丁亮等人均做出了相关分析。
[8] 参见理查德·冯·格拉恩(Richard von Glahn),《财富之泉: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1000-1700)》,加州大学出版社,1996 年。
[9]参见刘广林,《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15年。
[10]“许多对一鞭破银法持批评态度的官员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典型的例子就是曾任户部尚书的葛受礼。”
[11]参见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12]这里参考了李志安对南北经济问题的分析、刘光林对经济衰退和市场一体化不足的分析、李寿元对财税和国家治理问题的分析。
[13]参见李新峰:《论元明时期的变迁》,《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
[14]参见黄仁宇:《16世纪中国明代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15] 参见刘广林,《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15。
[16]参见理查德·冯·格拉恩,《中国经济史》,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
[17]参见刘志伟:《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时期广东礼甲税制与农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参见谭尚堪:《明初的货币政策》,《东方史研究》,1980年第39卷第3期。
[19]关于这个过程,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作者的《货币白银化与明代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历史系,2016年。
好文章推荐
自《人民的名义》首演以来,侯亮平已三遍演唱《沙家浜·双智》。 阿庆的老婆为何如此不寻常? 刁德义姓姜还是姓王?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在武器采购方面,沙特以慷慨和及时付款而闻名。 受到世界各地军火商的青睐。 以大量石油美元为基础的沙特军队,装备了大量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装备。 但诸侯们真的只是“买买买”吗?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 哪支军队最先攻入南京,并在总统府插上红旗,成就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壮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该杂志往期全部内容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号:gjrw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