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明末,中朝边境贸易加速了朝鲜战后恢复进程。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谢恩使申典与请愿者郑其元、翻译洪春彦商议,向明廷申请免宴换银。 四十五两,剩下的装满了杂物,换来了1308只弓角和200公斤的火焰和硝石。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兵部尚书石星命总务部调拨军需物资3000两给朝鲜使团,换取弓箭、火器、火药等。
朝鲜使团的官方贸易是20多包弓面和1000多公斤火药和硝石。 离开北京时,需要20车火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朝鲜朝廷大夫曹权回京说:“真圣主欲小国抗贼,又缺乏兵器,特赐予仆人银子,并允许他交易火焰、硝石、硫磺、弓面、牛筋等用于战争目的的物资。” 通常由礼部赐予朝鲜使节白银,兵部官员监督主持贸易。
截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鲜驻京官员曾3次进行弓、角、硝石军用品交易。 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次,朝鲜将军收了三千两白银,私下出售,于是商人就高价出售。 物资非常少; 第二次,在兵部参谋部提督亲自督导下,商人不敢抬价,朝鲜用收到的两千两白银换取比朝鲜更多的物资。以前的时间; 第三次,又得白银两千两,提督监开市。
官方公开市场上的火焰、硝石等价格都比较高,很多商人聚集在使馆外,不被允许参加。
因此,朝鲜特使常常将赏金和钱财攒起来,通过各种民间渠道购买军需物资。 使团在访问山海关时经常购买弓角、火焰盐等物品。 除了弓和角之外,布料仍然是朝鲜与北京官方贸易的主要物品。 朝鲜比中朝边境更容易获得食物、马匹和其他物资。
中江及其他边境城市的贸易
壬辰战争爆发后,辽东地区的人口、财产等社会资源枯竭,鸭绿江口的镇江边市却相应崛起。 明朝末年,国家对边境地区贸易往来的控制减弱,由于战争需要,来自中原、女真、朝鲜、日本等地的物资可以在中北边境地区流通。朝鲜。
战乱期间,辽东官员积极在东部富饶富饶的地区征地,边境居民及时播种,导致土地收成不断增加。 该地区成为辽东向郑东收购粮食的重要地区。 辽东边境居民开垦荒地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朝鲜长城一带,军民交通势不可挡。 鸭绿江下游的江岛和夹江沿岸土地肥沃、肥沃。 昔日,芦苇荡变成田地后,益州、辽东的人口就迁往先柴。
万历末期,该地区已被辽东人全面开垦,村庄聚集,两岸商贾往来不断。 为了扩大粮食等军需物资的贸易规模,明朝和朝鲜确定了中江官市的身份,鼓励全国各地的商人和人民在这里进行贸易、交换物资。 明朝允许人民过江到益州镇进行贸易。 韩国作为附庸国,理应连通。
两国人民自愿奔赴中江进行贸易往来。 学界对“中江”位置的定义,多源于明清时期的中江关城,即鸭绿江中江、烂子岛、赤岛一带,距离民主共和国新义州两公里。今天的朝鲜人民共和国。 江岛及其近中江沿岸原为中朝辽东路与平安路之间的欧托地区。 是明末辽东移民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物质短缺问题的出现
万历二十年(1592年),辽东的军需物资大量囤积于此,商人和各界人士频繁在此运送物资。 朝鲜还积极向明朝申请开放海关市场,解决社会物资匮乏的问题。
战争期间,朝鲜利用西村等储备白银在中江地区进行贸易,换取大米、布料、铁、牛、驴等物品。 中江边市是朝鲜贸易大米的重要通道。 为了改善朝鲜境内牲畜等牲畜的状况,比边斯建议在平安牧场养马,到中江关城交易驴子,以获得骡子等重型牲畜。
朝鲜命令翻译和马兵前往义州、中江、宽丹等地交易马匹,为阵战做准备。 明朝在中江开市后,每月集中交易3次,官方税率为十分之二。
同时还可以兑换韩马、矿石等材料。
朝鲜还派税收官到中江补充国家。 战后,中江关城的管理者主要是明朝专员,以税务使居多; 辽东地方官员也在此设立衙门,征收赋税。 后来,朝鲜还派遣能干的文官担任中江税官,向中江东岸等地区的商人和民众征收交易税。
中江关城是中朝统治者顺应民间贸易的需要,利用边境地区物资丰富、交通便利的互利战略。
不过,这并不符合朝鲜传统的防御性边境管理模式,即“严禁驱逐夷人”。 朝鲜边境官员认为,辽东官员的腐败导致该国商人受到剥削,中江税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边境摩擦。 。
辽东官员认为,朝鲜要求封城也会阻碍朝贡贸易,查验和征税也不利于朝鲜民间贸易。 总之,为了抵御明朝官员和军队的“侵入”,防止国情外泄、公民外逃、边境争吵滋生,朝鲜不断颁布抵制封城的法令。
比如,他们向留在朝鲜、掌管朝鲜军事事务的将领申请打击市场,并暗中命令地方官员阻止商人到中江做生意。 朝鲜王室继续讨论停止边境城市实施全面边防。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帝下令停征矿税和银币。 高丽王遣钦差镇守辽海东宁路,兼管边境地区。 游击将军等人建议停止“公开市场交易”,取缔“潜水商”。 辽东回函称:朝廷“照常征收商税银两,按年缴纳税监”。
中江每年征收的银子一千五百五四两还得交付,所以封城不能停。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朝鲜断定明朝关于是否应罢官的问题有两种声音:礼部、辽、广府,镇江游击队愿意罢免。 ; 中江税务使,辽东镇江官商甘罢免; 过于渴望维持现状。
朝鲜再次以“日军撤退后的临时海关市场”应废止为由,将七八关城迁至辽东。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废江关城。 此前,这里一直是万历末期辽东地区中朝贸易的重要场所。
取消中江公开市场
一方面,明朝廷重视中江税的好处,即开放市场纳税,这符合国家利益。 但由于税收的好处,边境官员不愿放弃。 高怀在辽朝期间,甚至垂涎人参、金钱等财物,以维持关城的秩序。
一方面,中江关城的设立确实是基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即使封城,需求依然存在。
中江恢复市场开放后,双方商人仍无视禁令,跨境进行隐性贸易,呼吁恢复市场。 中江市罢工后,将领、武将、商人等大多趁夜色偷偷做生意。
镇江游击队和其他边防官员对恢复中江场市场提出了强烈要求。 中江至宽甸中朝交界处,由于缺乏官方监管,火药、铁器等违禁物品贸易十分猖獗。 各地商贾云集河界,来往络绎不绝。
临津战争后期,从和谈到“靖右之乱”,倭寇掠夺和入侵的地区主要在朝鲜半岛南部,而北部则相对安全。
朝鲜岭南等地用兵相对密集。 除中江关城外,鸭绿江上游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与朝鲜的贸易活动也较以前有所发展。
万历年间,女真部落经常越过江河越岭,前往会宁、茅山、嘉善、三水等边境地区进行秘密贸易。 “生活在山脉之外的胡人,都知道我们国家山川的危险。” 蒲嘉谦等图们江会宁地区的女真族人都知道通往茅山地区的路线。
图们江支流与东岸诸河的分水岭(象营岭)是南北交通的障碍。 其中车峪岭、茅山岭山势较低、平缓,是女真人与朝鲜之间的主要通道。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在前往木山途中开始私人贸易,引起了朝鲜的注意。
壬辰战争爆发时,朝鲜北部边防松懈,鸭绿江中上游长城、竹山、威远、满浦、山水地区的女真部落频繁前往朝鲜边境城镇。 由于战时物资交换的需要以及安抚女真部族的需要,朝鲜边境逐渐开放了北部边境城镇的贸易活动。
“壬辰以后,三水、嘉善地区无贼。甲午年间,崔护任南路军节度使,命知衣博知霸开市,距今已有十年(三十一年)。万历)。在此期间,不会有盗贼的危险。 在此期间,韩国政府向六镇运送了许多绿布等物资进行贸易,以换取粮食和马匹。
努尔哈赤控制了满浦的女真贸易,并允许出售除马匹以外的所有物品。
朝鲜可以在其无法到达的地区获得马匹资源。 平安路和咸镜路曾用白银、人参等货物换取马匹,但马匹贵贱相间,买卖难以完成。
“野蛮人用牛换马,但其他物品,包括银、铁、绿布,都不被认为有价值。” 于是,朝鲜政务院下令胡曹等官员到全罗地区用布收集大米,运到济州岛使用。 养牛,然后将数百头牛送到六镇进行交易,就可以得到好马。
战后,朝鲜没有军事力量镇压北部边境城镇的女真势力,因此继续使用允许贸易和利益的绥靖手段。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鲜欲在木山地区开设集市,以安抚周边女真部落。 朝鲜边境城镇的军民用盐与女真部落交换毛皮和其他土特产以及大米和小米等谷物。 “一狗皮项圈换七八斗盐”、“一斗盐换八十九斗小米”。
结论
总体而言,中国与朝鲜东北部辽东地区的商业往来不仅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壮大,而且加速了朝鲜战后的恢复进程。 朝鲜边境要塞市场的开放,不仅给士兵们带来了利润,还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人们聚集到这里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