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衰与清初的强盛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doc

迈畅明朝历史网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衰与清初的势力第27课: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衰与清初的繁荣 第27期 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代“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代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点,了解明清时期由开放走向海禁、闭关的趋势本质清朝时期。

2、观察图像,利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 阅读参考文献,理解并分析实例的特点; 收集数据、进行讨论并交流研究成果。

(二)流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章并结合内容,学习如何分析“朝贡贸易”的本质。

2.通过观察《明末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了解如何比较各条“丝绸之路”的特点。

3.通过阅读,学会如何分析明清时期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源和影响。

4、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时期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习如何引用、解释、论证、质疑和论证、补充和完善等,进行方法与他人交流学习和探究成果,评价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的外交政策。 贸易“关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和落后,进一步拉大与世界的差距。当资本主义浪潮到来时,世界先进地区。

二、重点和难点

聚焦: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锁国

难点:禁海到闭关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过程

思考:明清以前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 简介

第二十七章 明清对外贸易

1、贡品贸易

一、明初的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规定“不准登船入海”(《明史》卷二十《朱皖传》)。 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代起就有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船政司。 中国的对外贸易被切断。 1381年,朱元璋“因倭寇仍未留下足迹,又下令禁止近海人民与海外国家私下交往”(《明太祖实录》卷139) 。 从此,即使是与明朝关系良好的东南亚国家,也无法再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1390年,朱元璋再次颁布“禁域通行令”。 1394年,为了全面禁止海外贸易,禁止私人使用和买卖船香和货物。 1397年,又颁布命令,禁止中国人出海前往铜番。 为了阻止沿海人民入海贸易,明朝法律规定了严厉的惩罚:“奸诈权势者,包括军民,非法建造三桅以上的大船,违禁品入海、到外国进行贸易、潜入海中的盗贼、串通串通的、带路抢劫好人的,违者将依法处决,其首级仍示众,全家入伍;建造上述船只,卖给夷人牟利者,依法严惩。排入大海,触犯军法,首领将被斩首,追随者将被送往边境,送入军队。” (《大明律》)。 明政府也没有放过参与买卖洋货的居民。 “敢于私自买卖的,将受到严惩。所有香火和货物一律不得出售,现有的限期三个月。” ”

2. 贡品贸易

明朝海禁之后,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国家与明政府之间以朝贡名义进行的限制性贸易。

材料1、“有贡品,就会有礼物……贡品当时很便宜,而且礼物也太慷慨了……贡品只值几百金,但贡品却有几百金”几百万,比几十倍还多。”

材料二:“当今彝族崇尚正义,侵害利益,得益虽小,而损失羞辱却普遍较大。”

材料三:“每十年进贡一次……进贡不超过三艘船,人数不超过三百,刀枪不超过三千。”

请结合以上三个材料,总结一下贡品贸易的特点。

厚的和薄的;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限制贸易。

插图“致敬长颈鹿”

(明)中国的航海业只是底层和平民众的小规模商业活动,只是政府用来表达汉化传播的光荣礼遇。

——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