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
但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都无法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明朝金融体系的崩溃。
因为明朝的灭亡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
当财政崩溃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时,明朝就像一座建在流沙上的城堡,轻轻一吹就倒塌了。
那么,明朝财政为何崩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明朝建立之初说起。
01
明朝建立后,内忧外患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蒙古人被驱逐出中原,但残存的元军仍在漠北,他们仍然有着强烈的复辟野心,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
二是治理内部存在隐患。
靖康之后,宋朝定居江南,中国长期分裂。 这种政治上的割裂,导致了明初北方中原人民与南方人民在多方面的隔阂。
三是首都区位不够理想。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地理位置处于南方,北方难以到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其实考虑过迁都。 西安和开封都在他考察的范围之内。 不过,由于迁都这件事涉及面太大,需要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决定分封诸侯王。 他任命儿子们镇守北方边境,稳定局势。
就当时的大背景而言,朱元璋封藩的决定利大于弊。 诸侯王镇守各地,不但稳定了边境,也让大臣们感到恐惧。
但一切都有两个方面。
朱元璋死后,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诸侯王成为皇权的威胁。
兵力雄厚的诸侯王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眼中钉。
为了加强皇权,朱允炆下令降低诸侯地位,从而引发了内战。
靖难之战后,燕王朱棣即位为皇帝。
作为诸侯王,朱棣自然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样杀掉自己的兄弟。
因此,他对朱元璋的诸侯制度稍作修改。
转型后,诸侯王失去了军事和政治权力,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保留了经济特权,比如定期接受朝廷的货币和土地奖励,而且土地奖励是免税的。
受此影响,永乐以后的诸侯国王平时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把心思放在生儿育女上。
因为按照制度,诸侯王每生育一个孩子,就可以向朝廷申请额外的俸禄。
众所周知,明朝的诸侯制度是世袭制。
太子的长子继承太子爵位,其余的儿子则贬一级成为郡王。
郡王的长子继承郡王的爵位,其余的儿子则贬一级,成为国将,以此类推。
洪武、永乐时期,明朝宗族总人数只有几百人,开支也不大。
但到了万历时期,皇室成员人数急剧增加,达到20万,其中皇子30余人,郡王600余人。 皇家消费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头,占比过半。
当然,皇家消费不能全部算在领主身上,因为宫廷开支也属于皇家消费。
明初,内廷规模不大,经费低廉。
但随着宦官组织的完善,形成了“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的内廷架构。
明朝内廷人数急剧增加,达到数万人。 费用也高得吓人。
据《中国财政通史》记载,万历六年,明朝的宫廷开支约占每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巨额的王室开支造成了长期的财政赤字。 不得已,万历皇帝和田七只得削减这方面的开支。
到了崇祯时期,皇家开支减少到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但王室开支减少后,军费开支又增加了。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实行军事戍守制度,即兵农合一。 士兵务农,自给自足,财政和军费开支较低。
然而,军事安置制度的实质是对军户的变相压迫。 军户不堪重负,逃亡现象严重。
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了解决军户逃亡和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明朝实行征兵制,军费开支因此增加,最终占财政的一半以上。支出。
明末乱世,战乱不断,皇帝可以减少皇家开支,但不敢减少军费。 于是财务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02
财政支出存在很大问题。 明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
而这也是为什么明穆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调整政策,解除海禁,允许人们到海外经商。
然而,隆庆革命后,明廷试图征收关税和商税时,遭到了南晋士族的集体反对。
金士绅拥有资源,垄断贸易渠道,通过海上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从心底里对朝廷征收的税款感到不满。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 在明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皇帝征税还得看金士绅的脸色吗?
这件事确实很难处理。
一方面,士绅们反对赋税的理由是有根据的,那就是儒家的“国家不能与民争利”的信念。
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觉得只有穷人才是人民。
但实际上,在古代,没有当过官、没有官衔、家世清白的人,就属于人民的范畴。 包括当地的富人、大商人、以及退休返乡的官员。
在传统儒家观念中,与民争利是国家大忌。 明朝既然尊崇儒家思想,皇帝就不能乱来。
另一方面,明末的官员主要是南方人。
可以想象,朝廷是南方官员把持的,这些人就是南方士族的靠山。 皇帝要是跟他们打起来,岂不是成了孤家寡人了?
万历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争夺国家资本和征收矿税,他与官员决裂,不再上法庭。
关税和商业税不能征收,那么我们可以征收一些盐税和茶税吗?
也不能。
唐宋中后期,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盐、铁、茶、酒等物资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采取文官制度、官方征收、官方销售、商业运输和运输的模式。商业销售。
朱元璋主张储富于天下,反对盐铁的垄断。 他曾说过:“天富之目的在于养民,国家的禁制在于节制民欲,平息民争。如果只是为了方便民生,何必贪图小利呢?如果力图利民的话,官员啊,你一定会害了老百姓,还是顺他们的方便吧。”
由此,盐等物资成为明代民主制度、商业征集、商业运输、商业销售的典范。
商人支付巨额资金以获得政府授予的垄断权,然后与主管官员和达官贵人分享利润。 朝廷对酒、茶、盐、铁等基本不征税。
收不到赋税,明朝只能回到原点,制定土地赋税的计划。
明代的田税制度非常简单,分为田租、官吏和杂役三类。
土地租金是一种常规税。 世界上没有皇家的土地。 如果你耕种王室土地,你就必须纳税。
正一,又称礼甲正一。 也就是说,徭役是以礼甲为单位承担的。
与正规仆人无关的杂役和徭役,统称为杂役。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有功的官吏和学者可以免杂役。 当官到了一定程度,也可以减免一部分田租,但不能完全免除。
如进士可免衙役一人,进士可免四至六人,一品可免三十人。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官户、士人名下的土地财产,除了免于杂役的优惠外,还必须向朝廷缴纳田租。
但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
明朝的很多政令都不能离开紫禁城。
基层士绅会利用各种手段隐瞒自己的土地和人口,从而拒绝履行公务或纳税。
有些晋士绅就比较直接。 他们利用他们的支持,公然拖欠土地欠粮,公然抗税。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官户士绅会与地方官员协商,商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数额,然后各级官僚再瓜分大部分税收。
例如,明朝时期的山东省巢城县,每年的税收收入约为2000两白银。
其中,约1000两送到上级地方政府,约400两送到其他中央衙门,150两被县截留,只有400两送到户部。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主持变法。 变法的初衷是整顿吏治,清点国家隐藏的土地和人口,然后根据土地的大小来安排徭役。 谁拥有更多的土地,谁就缴纳更多的税并提供更多的服务。 任何敢于抗拒税收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从效果上看,张居正整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
但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富裕贵族的根本利益,张居正死后,除“一鞭法”外,其所有变法措施均被废除,变法以失败告终。
连张居正都搞不定的事情,自然没人敢动金深的蛋糕。
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劳动力和税收的负担将全部落在穷人身上。
但贫苦农民哪里买得起呢? 只能逃避。
就算还有几亩薄田,我也不敢种。
当时江南的贫苦农民还没有陷入困境。 他们不用务农,仍然可以在城里的手工业工厂里打工,赚辛苦钱。
北方的贫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既不敢种地,又没有工作可做,最后只能沦为难民。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田赋数额虽然逐年增加,但田赋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 人民的压力越来越大,民怨沸腾。
03
天启时期,明朝为了抵御后金的入侵,修筑了关宁金防线。
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大工程,明朝的财政变得更加困难。
不得已,明政府只得实行“三饷”。
所谓三率,就是辽率、剿率、廉率。
辽饷是为解决辽东战争而产生的军饷。
镇俸是朝廷镇压各地内乱所产生的军饷。
训练饷,是指为解决朝廷兵员不足而发生的训练费用。
如果这三项新税种在全国平均分摊,理论上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太大压力。
但仍然存在同样的老问题。 权贵们用各种手段避税,而穷人承受了大部分压力。 结果,一群自耕农破产并成为难民。
天启皇帝见此情形,忍无可忍,踢出了反对与百姓争利的东林党,取而代之的是魏忠贤。
魏忠贤能赚钱确实是这样。 但他赚到的钱也有不少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魏公公如此,其他人自然也会效仿。
于是,腐败盛行,往往朝廷拨款一千万,离京时只剩下七百万。 最终,到了前线士兵手里的钱还不到40%。 官兵穷如乞丐。
崇祯即位后,看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效果不佳,于是决定削减开支,裁减不必要的人员。
没钱就裁员是正确的。
但历代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不好。
为什么?
因为按照惯例,裁员不是裁掉最没用的人,而是裁掉最底层、最没有发言权的人。
例如。 乾隆时期,为了纠正八旗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乾隆下令精简编制,允许无权的旗人立旗自谋生计。
本来这个整顿想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乾隆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肯定没有时间亲自去管这件事情。
于是,决定裁谁、留谁的任务就交给了八旗高层。
而这些八旗高官,会不会让自己的亲戚或者人脉广泛的旗人离开八旗自谋生路呢?
当然不。
因此,精简的结果自然是淘汰那些没有背景的下层旗人,而留下那些有国内背景的旗人。
至于剩下的旗人,他们是谁? 八旗如何靠这些纨绔子弟获得战斗力?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崇祯下令裁员,下面的官员努力工作,切断了没有发言权的客栈系统。
原本还能在驿站谋生的李自成却因此失业了。 一怒之下,他加入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
04
增收节支的努力失败了。 明政府能否效仿现代政府借钱、印钞来抵消赤字?
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政府没有铸造钱币的权利。
由于我国金银并不丰富,所以铜币历代都是法定货币。
铜钱不足时,则用铁钱代替。
铜币和铁币都有自己的价值,因此流通不存在问题。
然而,这两种玩意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价格低、重量轻”。 对于大额交易使用非常不方便。
想想看,如果今天只能使用硬币,去超市的时候口袋里还要揣着几百枚钢币,那该有多不方便?
为了解决流通不便的问题,北宋天盛年间,成都的16位富商发明了纸币。
这就是中学课本上提到的“饺子”。
饺子诞生时,发行机构还设计了储备基金,以保证流动性。
首批饺子纸币总面额为126万官,储备金为36万官铜币,储备金率为28%。
这个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饺子在市场上的可信度。 人们见交子轻便、携带方便、信用有保证,就开始交换金银,用交子进行实物交易。 于是,饺子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后来宋徽宗看到纸币的好处,将“交子”改名为“钱银”,意思是兑换钱币的凭证。
但由于宋朝政府发行的纸币没有储备,随意发行较多,民间也不可以随意兑换铜币。
因此,“钱银”纸币的价值不断下跌。
北宋时期,每枚“千银”仅值一百文现金。
到了南宋,人数下降到五十人。
这是没有准备金、纸币发行过多的后果。
宋朝灭亡后,忽必烈也看到了发行纸币的好处,于是发行了“中通纸币”。
为了保证“中通钞”的流通,元廷最初储备了一些白银作为储备。
由于有了储备金,“中通钞”发行顺利,很快就被公众接受。
但和宋朝一样,由于后期发行过多,纸币贬值,储备不足,老百姓无法自由兑换白银。 “中通钞票”慢慢变成了废纸,再也没有人愿意用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忽必烈及后来的元朝皇帝进行了三次“钞票兑换”改革。 先后发行了“致远钞”、“致大钞”、“致正钞”。
这次货币兑换改革与民国时期的金元券改革类似。
朝廷只要失信一次,老百姓就不会买账。 但元朝却做到了三次,结果可想而知。
元末,元朝为了解决财政赤字,下令不铸造铜钱,不得使用前朝铜币,强制民间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但人们并不买账。 最终,铜币完全取代了纸币,成为元代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 元朝也失去了铸币权,金融体系崩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铸造铜钱,这就是洪武通宝。
但他也继承了元朝皇帝发行纸币的全部缺点。
明朝发行的“大明宝钞”没有储备,可以随意超额发行。 还规定,老百姓纳税时,使用宝钞的比例不能超过30%,另外70%必须以实物交付。
老百姓也不傻。 法院只印钱,不回收。 这明显是抢劫。
因此,明朝的纸币贬值速度比元朝要快。 朱元璋去世前,“明朝宝钞”就成了废纸。
在纸币沦为废纸的同时,明朝对于铜币的发行也十分挑剔。
明代政府铸造的铜币数量并不如宋朝十年的流通量多。
老百姓不愿意使用纸币,同时也没有王朝铸造的铜币。 最后只能自愿使用唐宋铜币,或者将元宝打碎,用碎银当货币。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解除了银禁,正式承认白银为法定货币。
明代银本位的建立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变革。 由于白银只与储存能力和挖矿能力有关,政府不能凭空超发。 因此,银本位无形中保护了私营经济的稳定。
明穆宗时期,为了获得足够的白银以满足市场需求,明朝解除了海禁,允许福建漳州月港进行对外贸易。
海禁解禁效果明显。 大量日本白银和欧洲人从美洲开采的廉价白银流入明朝。
张居正据此实行“一鞭法”,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等杂税并为一条线,并收银两,按亩缴纳。 税制大大简化,消除了农产品的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征税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也为明朝日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前面提到,我国是白银贫乏国家,白银主要依赖进口。
当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时,也意味着明朝将铸币权让给了别人。
崇祯年间,日本德川幕府闭关锁国。
与此同时,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 欧洲国家打仗的时候,也需要白银作为军费,白银的外流是被禁止的。
突然,白银进口量急剧下降,白银价格上涨,明朝迅速陷入通货紧缩。
这个问题产生了两个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铜币贬值意味着人们需要将更多的铜币兑换成白银来纳税,税负突然增加。
其次,人们为了资产保值而囤积白银,政府转化为白银的税收大幅减少。
前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更多农民参与起义。 后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财政濒临崩溃。
崇祯十三年(1640年),洪承畴率领13万精锐边军出境,与皇太极作战。
由于事关重大,只许胜不许败,洪承畴不敢在战前贸然进军,主张稳扎稳打。
但此时朝廷缺钱,崇祯没有财力支持洪承畴的“缓进”策略,于是屡次催促他,试图速战速决。
三年后,同样的场景再次发生。
崇祯严令孙传庭率部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 孙传庭还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多次写信请求宽限时间。
但此时的崇祯已经穷困潦倒,内部资金和私房钱都花光了。 他哪里还有条件给孙传庭更多的时间?
最终,在崇祯两次严令催促下,洪承畴和孙传庭顶着压力作战,双双惨败。 明朝仅存的军事资本彻底丧失。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然后北上。
面对李自成的攻势,山西、直隶北部的明军因军饷不足,士气低落。
为了筹措资金,崇祯下令,满朝所有皇帝、亲王、大臣、文武官员的亲属,任何人不得捐献至少三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说是捐赠,其实是贷款。
但法令发布后,却无人回应。 就连崇祯的岳父周奎也没有钱,说他家穷极了,没钱。
崇祯见大臣们如此短视,气得要直接抄家。
然而,明代的富人就是依靠这五类人的宗族、亲戚、厂卫、士绅、武将、富商。
崇祯可以用这五类人。
崇祯试图通过赚钱来发财,就像让左手砍掉右手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崇祯拿不到钱,财政彻底崩溃,明朝也因内忧外患而崩溃。
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灭亡与汉唐宋不同。
汉唐时期,军阀割据。 军阀反叛,改朝换代。
两宋历来善于敛财,但其灭亡却是因为军事薄弱。
明朝通常遭受财政崩溃和官僚腐败的税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