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1.doc

迈畅明朝历史网

第一单元同步试卷【题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1分。判断分化的主要依据原始社会晚期贫富的差别是 A. 史书上的记载 B. 出土陶器上的符号 C. 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 D. 原始居住区房屋的高度 2. 允许居住的制度周朝巩固统治、扩大疆土的方法是 A.禅让制度 B.世袭王位制度 C.分封制度 D.宗法制度 3.“元元人民摆脱了战国时代”。 (《汉书》)本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百姓与诸侯国分开。 正在出现的统治历史趋势是 A. 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 B. 儒法的激烈斗争 C. 仁政取代了法治 D. 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5. 采取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昏民政策最典型的体现是A.实行郡县制并颁布《一书法》C.实行私田制度六、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7.汉朝实行比秦朝更严格的监察制度。 这种监察制度即A.巡抚制度B.巡检升迁制度C.三官九大臣制度D.“中朝”机构的设立8.秦朝建立的宰相制度隋唐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主要是指A.废除宰相,权力分为六司B.设三省,分置宰相权力C.设参事,分宰相权力 D. 设立内阁,强化宰相权力 9.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时期已​​臻完善,其“完善”意味着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10、唐代赵固有诗云:“太宗真善于谋略,赚得英雄晚年。

“这说明唐太宗 A. 善于用人 B. 虚心接受建议 C. 通过科举选拔士人 D. 勤政爱民 11. 科举考试的实施隋唐时期的制度本质上是 A. 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 平民百姓的需要 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 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 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13.中国古代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弱化地方,强中央,弱相相权,强皇权。 ,对边境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益严格、逐步加强。 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14、为了对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元朝政府决定: A. 建立册封制度 B. 设三司六部 C. 设立诸侯院 D. 实行行省15. 元代所设省份不包括 A. 辽阳省 B. 云南省 C. 江苏省、浙江省 D. 福建省 16. 下列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均设有行省?清代 A. 陕西、甘肃、云南 B. 陕西、山西、江西 C. 江西、山东、四川 D. 江苏、江西、云南 17.元代设立行政机构的正确解释是 A.最高行政机构国家的机构是尚书省 B.枢密院 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三、宣政院主管强渡及藏区事务。 D、在一些边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8、明清时期实行的“还乡还民”的正确含义是: A. 开垦土地,兴建水利 B. 地方官员的人员流动制度 C. 设立政府机构土司等各级官员 D. 中央政府任命的取代土司的官员 19.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 御史 B. 巡抚 C. 都察院 D. 参与政治事务 20.展示雍正皇帝变法的内容,最好选择的历史事件是B.创建南书房C.设立军机处D.废除大臣会议2.材料分析题:本专业该题共有2个子题,每个子题12分,共2421分。阅读以下材料。 现今郡县的物资比古代多了一倍。

也许陆地不远数百里,几个县并列; 或户不足千户,分二郡。 古燎引自《隋书·杨尚锡传》。 共有1,785人。 如今,内外官场共有17300余人。 其中有未分派到京师的官员、使者、守望者。 与前朝相比,仅仅只有四十多年。 增加了一倍多。 ……隋唐时期的官职虽多,但并不像本朝那么复杂。 今夏州郡有三百二十,其郡有一千、二百五十。 但各州县所担任的职位历来是固定的,大多只能使用五六名官员。 太寺还有小官、府监。 勤杂工、孟戌官员、被录取的人,加起来,足足有三倍有余。 引述包正报告中的三项相关数据记载:中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有官员7500人,官民比为1:7945; 唐高宗时期,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比为1:7945。 翻了一倍:1:3927; 元成宗时期,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均为5881万,而官员人数则增加到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 ; 清康熙年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人与官之比高达1:911。 引自1982年《江淮论坛》。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其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根源和影响。 要求应以书面形式说明。 字数限制在180字左右。 如果超过200字,将被扣分。 21、存在问题:县、县等官僚机构设置过多; 官员的任用越来越过度; 官民比例发展异常。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大大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影响国家的财政平衡; 导致官场腐败; 官场存在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表达影响力可以有多个答案,允许有创意,批改论文时不必拘泥于答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宰相是我的臣子,与我继承寺庙,治理国家,辅佐。 如果我不抓住他,我就能统治世界。 ——《汉书·孔光传》引述汉哀帝的材料。 由于天地广阔,四海人口众多,需要组合和适应的事物有成千上万。 所有这些都经过数百名官员的讨论并由总理策划。 只有事情稳定、方便了,才能实施。 。 一个人如何能一日之事事成,独断一人之事? ——《贞观政要》引述唐太宗的材料。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署(五军总督府)、六部、都察院、总务司、大理寺等衙门,处理天下共事,竞逐天下。与彼此。 不敢互相施压,一切都由朝廷处理,所以才安全。 将来子孙当皇帝时,是不可以任命宰相的。 如果大臣们敢上书任命,文武大臣就会立即弹劾,囚禁犯人,并处死全家。 明太祖《明帝祖训第一章》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宰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3,概括明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十二、(一)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带领官员筹划国家政务,减少皇帝决策失误等。(二)废宰相,设五署六部,处理国家大事。军事、行政和其他国家事务; 各部门互相监督、制约,确保国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三)趋势:皇帝的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为君主专制。 第三部分:问答: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个小题13分,共2623分。后来的学者通常关注的是西周文化。 用“礼乐文化”来概括。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周朝“制礼乐”的主要人物是谁? 周朝的“礼”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二)周代“礼乐文化”中的“礼”与“乐”是什么关系? 本质是什么? (三)“制礼作乐”在周朝的作用是什么? 谈谈你对周代“礼乐文化”的理解。 23. (1)周公。 尊神敬祖,规范人际关系。 (2)“礼”是西周文化的主体结构。 “乐”辅以“礼”,“乐”以其艺术美感,使强调等级规范、严格形式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礼和乐都是维持等级制度的工具。 (三)维护西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高贵、最优雅、最精美的内容,因此值得珍惜。 24、加强地方控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简述秦代地方行政的重大变化。 为了加强地方控制,西汉王朝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元朝地方行政实行什么制度?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权力的控制,元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历代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4、(1)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县下有乡亭。 (2)西汉时期:早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后来王国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国王的军政大权被解除。 全国划分13个监管区域,强化地方监管。 (三)省级体制。 各省重大民政事务须报告中书省; 重要的军事、政治事务必须报告枢密院。 没有中央政府的法令,行政官员既不能改变税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省级官员也定期会见皇帝,汇报职责。 为了保证省级官员履职,中央通过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也通过省级官员的调动进行控制。 (三)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权力; 地方官员必须服从上级和中央政府; 中央对地方政府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地方政府。 影响: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乱象;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官员对中央的依赖,导致官僚机构普遍存在; 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等。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C2.C 3.D 4.D 5.B 6.A 7.A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D 15.D 16.A 17.D 18.D 19. D 20.C 2.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2个小题,每个小题12题,共24题 21.问题:县、县等官僚机构设置过多; 官员的任用越来越过度; 官民比例发展异常。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大大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影响国家的财政平衡; 导致官场腐败; 官场存在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表达影响力可以有多个答案,允许有创意,批卷时不必拘泥于答案。) 22、(1)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带领官员谋划(2)废除宰相,设五署六部,处理国家军事、行政及其他国家事务; 各部门相互监督、制约,确保国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三)趋势:皇帝的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为君主专制。 第三部分:问答:本大题共2题,每题13分,共26分23分。(1)周公。 尊神敬祖,规范人际关系。 (2)“礼”是西周文化的主体结构。 “乐”辅以“礼”,“乐”以其艺术美感,使强调等级规范、严格形式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礼和乐都是维持等级制度的工具。 (三)维护西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高贵、最优雅、最精美的内容,因此值得珍惜。 24、(1)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县下有乡亭。 (2)西汉时期:早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后来王国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国王的军政大权被解除。 全国划分13个监管区域,强化地方监管。

(三)省级体制。 各省重大民政事务须报告中书省; 重要的军事、政治事务必须报告枢密院。 没有中央政府的法令,行政官员既不能改变税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省级官员也定期会见皇帝,汇报职责。 为了保证省级官员履职,中央通过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也通过省级官员的调动进行控制。 (三)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权力; 地方官员必须服从上级和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影响: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出现割据、混乱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官员依赖中央政府,导致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