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连载四)

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_明朝贸易与经济_明朝经济的发展示意图/

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变革时期。 明朝皇帝朱元璋推行芽茶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茶叶生产、销售、消费等经济方面均明显高于前朝。 大增长。 明初,茶叶贸易受官方控制,有官销、有官卖,对茶叶实行专卖,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明代中后期,由于朝廷经济能力衰落,大量民间资本被吸纳经营。 明代的茶分为官茶、商茶和私茶。 义马西北官茶。 商品茶由私人商人经营,他们纳税并允许公开销售。 私人茶叶走私交易,不纳税。 明英宗统治时期(1436~1449)以后,随着边境茶马贸易的衰落,民间茶叶贸易活动迅速发展。 茶产业由官方控制结构向民间经营结构转型。 从正统明代到清初,又出现了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 明代的茶叶贸易大致可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市场三类市场。 刘淼的《明代茶业经济研究》对此有专门论述。

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 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贸易成为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支柱。 边境茶叶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宁、贺州、洮州、赣州、兰州、庄浪、辽东、岷州、利州、崖州、刁门、兖州等地。 凡是朝廷设立茶马司的地方,都是官方茶马贸易的中心。 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大量商人资本进入,使私人茶商取得了主导地位。 因此,明代边疆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之间用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 明清时期,边境茶叶贸易十分繁荣。 顾炎武在《列兵列国书》中说:“商贾满关,茶船遍江”。 色如吉《南中纪文》云:藏“茶贵于俗世,中国运茶至之,则以金礼相赠。即使一手捧茶,也可得不少”。一只手上有黄金。” 正是因为藏区对茶叶的需求非常旺盛,它才成为内地商人的利润来源。

内陆私人茶叶市场。 明代,除了严格控制边境茶叶出口外,允许私人茶商到内陆地区销售茶叶,只要不违反皇家“引茶”制度,并采取相对开放的自由贸易方式。贸易政策。 比如福建武夷山茶,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十分繁荣。 清嘉庆《崇安县志》记载:“武夷以茶闻名天下,自宋以来,利尚不广,今利半属茶”。市场。茶叶市场最繁荣,星竹最繁荣。” 几十万公斤的农产品飘在陆地上,飘向四面八方,而伊茗嘉则在海里。”到了清初,武夷茶市“夏美附近各县所产的茶叶都集中在这里”。国内竹筏三百,转运无穷无尽。” 据中博《茶市杂颂》记载,武夷的茶商都是西人经营的。 由江西转运至河南进行关外运输销售。 那些西方人也是山西商人。 每个家族的资本大概有二十、三十。 几万到一百万。 其实,当时的茶商有两种,一种是外地来武夷收购茶叶的大茶商,一种是小茶商。明清时期,还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茶叶市场,广州市场是靠珠江南岸的茶叶加工业支撑的。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记载:“珠江以南三十三个村,称河南”。这里“土肥沃,人民勤劳,茶艺多。”三十三个村主要加工“煮珠兰”香。广州是与海外贸易直接相关的市场,以商业闻名的南直隶徽州府,茶叶生意量很大,“北达燕京,南达广东”。

海外贸易口岸市场。 明初,为了防御“倭寇”,实行“海禁”。 明朝与海外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以“朝贡”的形式维持的。 在此基础上,私人贸易产生并扩大。 同时,随着明代海外移民的增多,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 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往来广东”,因此海外贸易在明代就开始在广东进行。 相当一部分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内陆市场积累了大量商业资本后进入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的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茶商的激烈竞争。商业竞争中,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和家乡情谊为纽带的茶商帮,以“民以食为天”为宗旨,以会馆、公署为交往和议事的场所。 主要有晋商帮、陕西商帮、广东茶商、福建茶商、徽州茶商,还有浙江的宁波、龙游商帮,江苏的洞庭商帮,江西的江油商帮。 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长途贩运,扩大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茶业逐渐失去经济中心地位的阶段。 18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夕,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时期。 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大量茶叶进口到欧美国家,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贸顺差。 鸦片战争后至1870、80年代,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 国家的开放和列强的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中国茶叶一度主导了国际茶叶市场。 自1880年代末以来,出口数量逐渐减少,随后“销量确实下降”,陷入无法控制的危险。 这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衰退期。 中国茶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绞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内在原因。 中国曾经辉煌的现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自陈宗茂、杨亚军主编的《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