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2月23日)刚过,著名明清史专家关文发先生去世,享年86岁。关文发先生是一位精于研究的热心学者。明朝的政治制度。 1980年,关先生应邀参加郑天挺先生主办的“国际明清史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著名著作《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1987年,管先生在“第二届中国明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论明代督抚》; 1991年,关先生出席“第二届国际明清史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代表作《明代国子监》《制度研究》; 1995年与同事合作,终于完成并出版了重要的学术著作《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关先生研究明清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囿于成见和旧理论的限制,力求以史料和史实为依据,弘扬新理论。 对于明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历来存在诸多分歧。 例如,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时候组建的? 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关先生主张“永乐说”,并从内阁成员的构成、内阁职责和内阁制度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宣德说”和“正正说”。内阁名称。 针对一些评论家将明代内阁制度视为宰相制度的复活,关先生从内阁的设置、法律地位和权力基础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区分,并解释说,内阁制度的设立并不是实际上是恢复首相制度。 有评论者将明朝的都察院系统内的巡抚纳入其中。 关先生分析了明朝总督的管辖范围、总督的职责和权力、总督的任职年限。 他认为明朝的巡抚有能力从中央官员过渡到地方官员。 重要特征。 关先生的新理论是基于长期研究和思辨的见解,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荣获第二届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关先生最勤奋的另一个领域是对清代中期嘉庆皇帝的研究。 最早的代表作是1983年在“第二届全国清史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嘉庆帝评》。1986年,关先生应邀参加白守义先生主办的“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 ,并发表重要论文《论清代嘉庆王朝的外交政策》。 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和坤倒台,嘉庆”》、《关于饱食问题的疑问》、《嘉庆继位研究》、《嘉庆官政述评》、《一审》等系列论文。评嘉庆“引见”和“洪亮吉上书事件”。 1993年出版学术著作《嘉庆皇帝传》。
关先生对嘉庆皇帝的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原因在于他对一个被历史学家忽视甚至贬损的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做出了新的评价。 美国著名汉学家罗威廉在其《乾嘉革命在清史中的重要性》一文中,高度评价关先生对嘉庆皇帝的研究打破了成见,将嘉庆王朝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
过去对嘉庆皇帝的贬义评价很多,认为清朝的衰落是由于嘉庆皇帝的无能和平庸。 就连嘉庆帝处决贪官和珅,也被理解为嘉庆帝觊觎和珅的家财。 “和珅倒台,嘉庆吃饱”的说法由来已久,清代和民国的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证明。关先生认为,旧说只是一种猜想。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从政治的角度审视嘉庆帝处决和珅的动机,认为和珅的腐败是乾隆后期腐败的集中体现,嘉庆帝处决和珅是出于严明纪律的政治需要。其论据严谨,证据充足,其新理论令人信服,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在学术方法上,关先生研究明清史,继承了传统史学辨真伪、明是非、明变迁的宗旨。 清代经史之学和民国学者的实证学风对管先生的史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长儒等老一辈学者也很欣赏他的风格。 他的历史研究具有强烈的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对于各种材料陈述的真实性、人物和事件的是非、制度的来龙去脉,他根据史料和历史事实的辩证法得出结论。 他不依赖他人或做出矛盾的决定。 这是可以争论的。
1994年《中国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清中期蔡谦海上武装集团性质分析》是关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对学界认为嘉庆年间蔡谦海上武装集团是“政府强迫民间叛乱”的回应。随后联系安南阮氏鼓励海盗活动,并考察了蔡谦集团、安南蛮夷、风尾、水澳帮等海盗集团关系,进而考察了蔡谦海盗集团的海盗活动特点,得出了结论是:“其盗版性质十分明显”,颠覆了学术界的旧有成见,是一部经典著作,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关先生把掌握基础文书作为辨别真伪、是非、认识变化的基础和方法。 谈及自己的读书和研究经历时,关先生说:“研究明清史,应该选择《明史》这样的书,如果认真读《史稿》这样的经典, 《清史》、《明史》、《清史》反复研读,一定会有收获。其他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广泛阅读。 关先生在研究明清史的经历中,通过对基础文献的“反复研究”,获得了“辨真伪、明是非、明变迁”的新见解。 这段经历也值得今天的历史学家关注。
关先生的历史研究不仅继承了明辨是非、明辨是非、认识历史变迁的历史传统,而且强调用思辨的方法来把握历史现象的整体性,这使得他的历史研究明清历史具有独特的深厚性和系统性。 性别。 他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一物一物的孤立研究,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把握历史现象的整体性。 比如他研究明代翰林制度。 他从翰林职责的逐步扩大出发,论述了翰林制、枢机侍制、内阁制之间的关系。 他还深入探讨了明代的国家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制度,从而把握了明代“非进士”、“一入翰林、一非进士”的仕途制度的整体特征。翰林不入阁”说明了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他对明代政治制度的思辨研究突破了孤立的制度规制研究,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政治实践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中研究政治制度的变迁,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探讨政治制度。政治生活中固有的矛盾。 他提出在“制衡”和“均衡”的理论框架内讨论明朝政治改革的利弊,以便把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在更高的理论水平上的形成和发展。
回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改革的春风吹遍武大校园,关老师的学术生涯如日中天时,他给我们78届的学生讲授明清历史。 铿锵的思辨中立的理论和雄伟的外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和学者的人格魅力,这一切都令人记忆犹新。 回顾王先生的德行,我们愈加感到继承前人学术、延续学术血脉的时候到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5月30日第976期。作者:林继洲溯源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