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1550年代到明朝中后期的1800年代,中国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保持了巨额贸易顺差,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罕见的。 白银大量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利。 文章探讨了这两个因素的形成机制。 与明末类似,我国目前拥有巨额且持续的贸易顺差。 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 本文认为,贸易顺差的质量不能简单判断。 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海上贸易; 套利; 白银流入
介绍
从1550年代中欧海上航线开通到1800年代,中国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保持了巨额贸易顺差,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罕见的。 大卫·休谟[1]著名的“价格-币流动机制”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理论,在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时代,理论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 [1]葡萄牙学者Magalhães Godinho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大部分以及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都流入了中国。 这个数额非常大,所以他形容中国是一个“吸水泵”。 ,生动地说明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从当时的世界上吸收了大量的白银。 [2]
弗兰克[3]在《白银资本——经济全球化中关注东方》一书中认为,1400年至1800年这段时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格局。 他用贸易和套利来阐述他的“一”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他认为长期保持商品贸易逆差的地区有四个: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 美洲和日本通过出口白银来弥补贸易赤字,而非洲则通过出口黄金和奴隶来弥补贸易赤字。 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其他地方所需的“商品”。 相比之下,欧洲几乎无法生产任何出口产品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 于是,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维持生计,从非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 欧洲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 为了平衡中国看似永久的盈余,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3]
货币不仅可以用来“结算”贸易逆差,而且是一种受供求规律支配的盈利商品,这就创造了套利机会。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白银的价格就会较低,而当需求超过供给时,白银的价格就会更高。 这吸引白银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 16世纪和17世纪初,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国家进行金银汇率套利,并在某些贸易交易中充当中间人,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之间。 任何货币既是价值储存手段,也是各种货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媒介。 各种面额和纯度的货币可以相互兑换或套利,也可以兑换其他商品。 因此,正是这种全球范围内货币之间的套利可兑换性以及货币与商品的可兑换性,使得几乎所有的商品都能够真正在世界市场上运作! [3]
本文沿着弗兰克的思路,从海上贸易和套利两个方面考察明代中后期的白银流入情况。
一、明代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据史料记载,从15世纪中叶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据统计,从1522年到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生铁产量达到4.5万吨,居世界第一,而英国在1740年才达到2000吨。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的工业总量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2%,而欧洲仅占23%; 中国国内贸易总额为4亿两白银。 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之首。 [4]
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的丰富商品。 中国商品有着几千年的精湛工艺,品质优良。 而且,当时很多生活用品的生产技术都是中国专有的,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 就纺织生产而言,中国是大麻纤维的原产地,一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半浸半干”麻丝、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用中国生丝制成的产品可以经受海风而不变色。 欧洲丝绸制品的款式、织造方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等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发。 更重要的是,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编织出优质的产品。更好的亚麻布。
明代中期,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糖、粮食、药材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第三任总督努伊茨在给国王的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可以向世界大量供应某些商品”。 [5] 当时的一位西方作家也报道说:“中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食物——大米;最好的饮料——茶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和皮具。有了这些主要物品,还有无数的物品。”其他次要属性。” [6] 尤其是中国丝绸商品,外国客商赞不绝口,“从中国运来的各类丝绸商品中,白色最受欢迎,洁白如雪,欧洲没有任何产品能与中国相比。” 丝绸制品”。 [7]据史料记载。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商品约236种,其中手工艺品137种,占总量的一半以上。 其中,生丝和丝织物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
除了质量上乘之外,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十分突出。 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 另一方面,宋明时期中国的白银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 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 此时的美国、欧洲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国家正在经历持续约一个世纪的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这次通货膨胀期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从16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了约3倍,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物价从16世纪中叶起上涨了约2倍。 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当时,我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国际市场上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对比如下:
丝绸面料:中国丝绸面料在墨西哥市场的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秘鲁的1/9、东南亚荷兰同类产品的1/3、1/4-1/3欧洲产品在欧洲的销售情况;
亚麻面料:墨西哥市场的欧洲亚麻面料比中国同类产品贵近8倍;
铜铁制品:中国铁钉在菲律宾市场的价格是西班牙产品的1/4。 1590年,秘鲁总督卡涅特派船前往菲律宾采购中国铜铁产品。 还有一位名叫维拉的西班牙人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大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荷兰盾的价格购买了一批台湾生丝。 运往欧洲市场后,价格为每磅16.8荷兰盾,毛利率为320%;
肉类、蔬菜和水果:当时的西班牙神父马丁·德拉达(Martin Derada)惊叹于中国的肉类、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如此之低,似乎没有得到任何报酬……[8 ]
西欧急需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 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深受西欧人的喜爱。 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够出口到东方出售的商品非常有限,而且必须以现金支付,即贵金属白银货币。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带着大量资金到中国购买商品,然后卖回中国进行倾销。 所谓蛮船“载货极少,多为白银”。 [9]
中国产品质优价廉,与欧美产品相比具有压倒性竞争力。 中国与欧洲、美洲海上贸易航线的开通,为中国日用消费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中国进口马尼拉的商品包括生丝、丝织物、天鹅绒、锦缎、缎子、棉布、麻织物、珠宝首饰、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硝石、火药、食品、家禽、牲畜等。大宗商品。 由于西美市场的巨大需求,中国丝织物和棉织物很快就在马尼拉商船对美洲的货物出口中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这一地位直到商船贸易结束。 直到18世纪末,中国丝绸等商品仍占墨西哥进口总额的63%。 [10]
中国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当地原住民“停止种植棉花和编织……并忘记了纺纱和编织的传统工艺”。 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导致西班牙商品的销量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当时欧美人的笔下,墨西哥“土著居民逐渐停止织造”、“西班牙所有丝织工厂都被摧毁”、“印度人和黑人渴望中国的亚麻织物,一度出现中国的短缺”。 “中国的丝织品以其低廉的价格、独特的技艺和装饰魅力对欧洲市场构成了挑战”……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一些法国人也对此不以为然。丝绸面料生产商为了扩大销量,甚至不得不在产品上印上“中国制造”。[11]由于西欧国家的产品无法与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竞争,西班牙、葡萄牙、而后来进入与中国贸易的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必须支付巨额白银来购买中国产品,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持续到西欧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崛起之前。鸦片贸易。
2、明代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白银不断流入。
1545年和1548年,秘鲁波托西(今玻利维亚的一部分)和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发现、开采并大量出口银矿。 16世纪末,西班牙的贵金属开采量占世界的83%。 [12] 1581年至1600年间,仅波托西矿年均产量就达25.4万公斤,占当时世界白银年产量的60%以上。 17世纪末,波托西银矿逐渐枯竭,墨西哥银矿开始取而代之。 其产量在18世纪增加了约5倍,到1789年已占世界产量的5/8以上。 [13]
中欧海上贸易航线开通后,美国白银经太平洋运往马尼拉,再转运至中国,是美国白银进口中国的主要通道。 据索萨的研究,1590年至1602年通过太平洋运往菲律宾的美国白银数量估计为2010吨,1602年至1636年约为2400吨,1636年至1644年约为210吨,总计4、620吨。 [14]艾维斯指出,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数量为125吨,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更是高达300吨。 [15]
此外,部分进口到欧洲的美国白银通过贸易转移到澳门,然后流入中国大陆。 仅1631年,从菲律宾进口到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明朝永乐元年至明代30年鼎盛时期中国官方银矿的总产量。宣德九年(1403-1434)。 2.1倍,是万历时期明朝国库年收入的3.8倍。 中西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美国白银流入中国的记载。 例如,W·L·舒尔茨在《马尼拉大商船》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几乎带走了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 一位西班牙海军上将惊叹道:“中国国王,你可以用秘鲁的银条建造一座宫殿。” [16]美国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如此之大,一度导致欧洲贵金属进口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伯爵曾指出,与1591年至1600年期间相比,从1641年到1650年,从美洲进口到欧洲的黄金数量急剧下降了92%,白银数量下降了61%,这一下降与中美贸易的扩大有关。[17]由于随着大量美国白银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17世纪上半叶的一些西班牙人竟然建议放弃菲律宾殖民地。
美国白银流入欧洲,再流入中国,这是美国白银进口中国的又一个渠道。 从 1500 年到 1650 年的一个半世纪里,大约有 16,000 吨白银从美洲运往欧洲。 [18] 据沃德·巴雷特统计,1493年至1600年世界白银产量为2.3万吨,仅美国的产量就达到1.7万吨,占世界白银总产量的74%。 他认为,大约70%的美国白银进口到欧洲,40%流向亚洲。 [19]大约有8000吨白银从美洲经欧洲运往东方。 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估计约为5000吨。 [20] 15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向远东运送至少100万杜卡特白银,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 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将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 1601年至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远东运送了75万磅西班牙白银(约250万杜卡特),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 崇祯十年(1637年),该公司的船只首次抵达中国,“没有卖掉任何英国物品,只扔掉了8万西班牙银元”。 [21] 17世纪后期,该公司运送的金银急剧增加,仅在1700-1701年就达到70万英镑,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金银出口量从50万达克特增加到125万达克特(约合4万公斤) )1618 年至 1700 年之间。[二十二]
白银的大量外流,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白银出口国政府惊慌失措,多次实施限制。 1593年1月1日、1595年7月和1595年9月,西班牙国王三次颁布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往菲律宾的白银数量上限为50万比索,试图遏制美国白银的流入。白银进入中国。 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将金银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主张国家经济政策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积累金银货币。 然而,市场规律是不容挑战的。 除非宗主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否则试图用一张纸来阻止廉价优质的中国商品涌入市场最终是徒劳的。
而且,限制美国白银流向中国也不符合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利益。 菲律宾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支柱是转口贸易。 殖民当局的财政尤其严重依赖关税收入。 荷兰官员在1618年估计,西班牙政府(指菲律宾殖民当局)每年可从中国丝绸经菲律宾运往美洲的贸易中征收约50万比索的商业税。 从1586年到1645年,除1586年到1990年代外,中国商品进口税占马尼拉每年进口税总额的比例始终高于60%。 其中,1611年至1615年为91.5%,1636年至1640年为88.6%,1641年至1642年为92.06%。 [23]显然,对于力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菲律宾殖民当局来说,理性的选择是千方百计维持和扩大对华商品进口税收这一支柱税源。 主权政府颁布的限制美国白银流入中国的法令,无疑切断了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财源。 因此,这些法令始终未能获得菲律宾殖民当局的配合。 再加上西班牙殖民帝国腐败盛行,各级官员都把在殖民政府任职视为赚钱的机会。 历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公然违反命令,将大量美国白银带入菲律宾。 最终,这些命令都难逃成为一纸空文的必然命运。 西班牙殖民政府后来多次将限额提高到200万比索,这是无奈之举。
3、三方套利与白银流入
欧洲人在中国、日本和欧洲之间进行的三方套利业务是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16、17世纪期间,欧洲国家的白银价格较低,而中国的白银价格较高,主要是由于贸易,带来了套利利润的机会。 聪明的欧洲商人将日本和美国的白银进口到中国来换取黄金。 他们一次旅行就可以获得双倍以上的利润。 这样的套利发了大财。 在利润的驱动下,大量日本和欧洲的白银被运往中国。 即使在18世纪,中国的白银价格仍然比欧洲的利差高出50%。 这导致了 18 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 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大量涌入中国。
早在1609年,在亚洲有25年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巴尔卡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短缺的话,从其他地方买白银,价格涨到1:6或者6.5银比索。我在广州见过和买的最贵的黄金是7银比索换1金比索。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贵的东西。价格再高不过了,在西班牙,1金比索通常价值12银比索,所以很明显,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到80%的利润。” [24]
关于国际套利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道:“当欧洲和亚洲刚开放贸易时,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金银价格远高于欧洲…在中国和其他国家 大多数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例通常是十比一,最多十二比一,而在欧洲则是十四比十五。因此,对于航行的欧洲船舶来说到印度,价格一般可以说白银是最有价值的运输物品,航行到马尼拉的阿卡普尔科轮船也是如此,新大陆的白银实际上就是依靠这些关系成为了之间贸易的主要来源。旧世界的两端。商品之一。白银的买卖一般被用作连接世界上遥远地区的媒介。” [25] 这说明货币也是名副其实的商品,正是对货币的需求才使得市场上供给商品并让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成为可能。 因此,这种普遍存在的套利交易所现象,反映了当时真正的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出现。
根据丹尼斯·弗林(Dennis O. Flynn)和阿图罗·吉拉尔德斯(Arturo Giraldez)的研究,1540年代至1640年代的美国殖民时期是一个套利周期。 [26]此时,中国开始了经济货币化进程,从而产生了对白银的巨大需求。 明初至成化、弘治年间(约1470年代),白银在民间的使用日益广泛。 后来,由于得到朝廷的批准,白银被朝野通用。 例如,1430年代,浙江、江西、湖广等地征税的粮食按一定价格兑换成白银——“金花银”,大大加速了土地税货币化的进程。 1460年代(成化时期)以后,广东南海的租金以白银支付。 16世纪初以后,十分之九的官方俸禄都是用白银支付的。 到 1520 年代,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后来,嘉靖、万历年间,广东、福建等地率先推行了“平等徭役”、“均等化”、“一鞭法”等税赋、劳役制度改革,白银折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15世纪中叶中国明朝纸币制度崩溃,导致银币被取代,并建立了白银税制,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比伦敦大许多倍的城市和巴黎。 它的“银化”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巨大反响。 正是中国巨大的需求,导致中国的白银价值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 这种价格差异反过来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 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为1:6,欧洲为1: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 到16世纪末,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广东的金银比为1:5.5或1:7,而西班牙则为1:12.5或1:14,这表明中国的金银比是1:12.5或1:14。中国的白银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 。 同一时期,两者的比例在日本为1:10,在印度莫卧儿为1:9。 直到17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终跌至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相同的水平。
从我国明代史料研究也可以看出,在整个明代,白银的价值一直都比较昂贵。 洪武八年(1375年),制定金银纸币比价兑换制度时规定,一张纸币兑换铜币1千,白银1两,黄金1/4两,即也就是说,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比是1:4。 洪武十八年(1385年),金银比价变为一比五或一比六[2],但以一比五为主。 “永乐五年,命众人收钞,黄金每两四百贯,银每两八十贯。高帝时,千贯钞票分给千人。”白银两百两,黄金二百五十两。永乐年间,赐他一千贯银票,相当于白银十二两五分,黄金只有二两五分。” [27] 由此可见,永乐五年,金银比价仍为1:5。 永乐中期,金银比价突然拉大。 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金银比例已变为1:7.5。 同时,《永乐十三年四月庚寅》一文中说:“交趾布政司曰:此地官有以盐乞召商之俗,并许以金交,于是户部决定:黄金一两,盐三十斤。据此,当时官方的金银比价为1:10。需要注意的是,金银比为1:10的地区和时期并不多,大部分时期都维持在1:7或1:8左右的水平,大概一直到龙湾年间。时期,金银的比价与官方价格和市场价格基本一致,金银价格的大幅上涨发生在崇祯年间,万历时期,金银可以兑换七八成。甚至五比一,崇祯时变成十比一。 江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还出现过一换十三的情况,后来又暂时回落到一换六的程度。 大约到清朝初期,物价水平一直维持在一比十三。
从上述金银价格变化来看,黄金处于相对稳定的升值状态,而白银则相对贬值。 学者钱江收集整理了16世纪至18世纪中外金银价格比的变化(见表)。 本来,整个明代,黄金的平均价格每两相当于白银6两4分7分,约为宋元时期平均价格(10两3分)的63%。 。 历史最低价达到1两6分7分银子。 [29]
从下表可以看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后,明清时期我国金银比价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从1630年代的1:6左右逐渐上升,到17世纪初基本稳定在1:6。 ∶7-8左右,20世纪30年代后上升至1:10-13左右。 即使中国市场的金银比价变为1:13,这一价格水平仍将远远落后于同期欧洲金银比价。 1492年以前,当中国东部和印度的金银比价仍为1:5时,在欧洲已达到1:11或1:12。 欧洲频繁发现银矿后,从1519年到1650年,金银比从1:11变为1:15.5左右,中间仅短暂维持在1:10.6。
在中国,直到清代中期或乾隆时期,金银比价才达到1:15的水平。 也就是说,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的金银比价基本上与欧洲持平,甚至不时超过。 日本和印度的金银比价经历了与中国类似的过程。 但日本银矿资源丰富,印度与欧洲的贸易历史也较早。 因此,其金银比价比中国更早与欧洲持平。
结论与比较分析
上述调查显示,如此巨额的白银流入主要来自中国,通过海上贸易换取商品。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 这一核心地位是基于其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更高的绝对和相对生产力。 中国生产力、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增强,体现在其贸易保持巨额顺差。 这种贸易顺差主要是基于其通过丝绸和瓷器的出口以及金银币和后来的茶叶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这些出口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密金库”。 The world’s silver flows to China to balance China’s almost permanent export surplus. [3]
In addition to the trade surplus, another reason why world silver flows into China is that China’s gold and silver price ratio has always been lower than the price ratio in foreign gold and silver markets. The low price of silv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high price of silver in China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arbitrage profits. 。 During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the huge demand for silver generated within Chinese society pushed up the price of silver. Driven by profit, large amounts of Japanese and European silver were shipped to China. In the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 1550 to 1645, approximately 14,000 tons of silver flowed into China from overseas, which was nearly 10 times the total amount of silver produced by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30]
Why does China need so much currency? Why don’t so many currencies cause inflation like they do in Europe?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China has a strong currency absorption capacity. Frank’s answer was, “Money supports and creates effective demand, and this demand stimulates supply.” However, money cannot create effective demand everywhere. It can only create effective demand in places wher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already availabl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expanding production capacity through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3] Frank believes that China has this ability. This capability is based on China’s greater absolute and relative productivity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trade. China’s greater productivity, competitiveness and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is actually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economy, manifested in a high trade surplus. This was largely based on it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through exports of silk, tea and porcelain. These exports, in turn, make China the “ultimate secret vault” of the world’s silver.
History always has strikingly similar scen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developed processing manufacturing and foreign trade, and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economy,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Similar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re was a continuous huge trade surplus, excessiv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RMB appreciation, and serious RMB arbitrage.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China had a long-term foreign trade surplus and a large inflow of silver, which matched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t that time. At that time, China wa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its per capita output and income were not inferior to those of Western Europe. 。 Under the silver standard, a large inflow of silver satisfied domestic currency demand, expanded the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mote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specialized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s. The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of Jiangnan and other places also developed through this. Unfortunately, the late Ming government imposed strict restrictions on overseas trade based on political needs such as combating hostile maritime forces. Overseas trade was far from being able to play its role in promoting market develop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capital formation, leaving late Ming China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missed.
Contrary to the approach of suppressing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government has vigorously encourag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veloped foreign trade. It has implemented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of “rewarding exports and limiting imports”, developing exports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imposing certain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These preferential policies, coupled with low labor wages, incomplete social security, and lack of du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reduced the costs of export companies and enhanced their price competitiveness.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processing trade, high-energy-consuming, high-pollution, capital-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developed too rapidly. Exports in the chemical, machinery, automobile and other industries have expanded rapidly, and my country’s trade surplus has grown too rapidly. What’s even worse is that the current huge surplus occurs at a time when per capita income is very low, which is very rare i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Similarly, the United States has had long-term foreign trade surpluses in the more than 90 years since 1874, Germany from the 1880s to the eve of World War I and from 1952 to the present, and Japan from 1981 to recently.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se countries have relatively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 per capita income levels during the above-mentioned stage, and there is excess savings relative to investment. At present, my country’s per capita income level is low, the ratio of capital to labor force is far low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 average, and capital is relatively scarce. At this tim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demand should be relatively large, and a shortage of savings for investment, that is, a trade deficit,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Moreover, the overseas trade surplu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led to the inflow of silver, which directly increased the money supply under the silver standard, promoted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re was no foreign exchange risk problem. At present, my country’s foreign trade continues to be in surplus, largely due to policy distortions. The current excessive foreign trade surplus has increased the pressure on inflation and asset price fluctuations, and my country’s foreign exchange assets are facing greater exchange rate risks.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common proble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feres too much in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affects the full play of the market’s role. Historical lessons remind us that we cannot simply judge the merits of a sustained trade surplus. The key is whether the trade surplus is compatible with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hould adjust its preferential foreign trade policy, reduce the economy’s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increase people’s income levels, and enhance domestic demand.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no reason to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