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日作战战绩最牛的四位“战神”

迈畅明朝历史网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帮日本,又称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两国人民就有交往。文化发达的汉朝,就将汉文化传播给“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的扶桑”。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那时候,中国是日本名副其实的“老师”。但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民族,一旦稍有兴旺,便野心勃勃,正所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与中国在历史上也多次发生战争摩擦,尤其在近现代更是留下了可耻的侵略经历,甚至至今仍是与中国对峙最大的国家之一。

下面我们来说说,在两千年历史上,在与“倭兵”对战时,取得杰出战绩、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四位“战神”。

刘仁轨:一战打得日本臣服千年

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名将。

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

龙朔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7000余人先攻新罗,攻取数城,然后直扑百济旧地。唐高宗则命令将领率领一万人驰援,与刘仁轨在百济城下会师。刘仁轨秉持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全力进攻叛军老巢周留城。倭寇急忙救援。当时,刘仁轨有战舰170艘,总计兵力七千人;倭寇有战舰1000多艘,总兵力一万余人。两军在白江口相遇。双方大战。虽然倭寇的兵力多过唐军,可是,无论是军队素质,还是武器装备,唐朝军队都在倭寇之上。单看战舰容纳士兵人数,就可以看出双方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

双方前后经历四次大战,刘仁轨四战连胜,倭寇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敌军主将仓皇逃走。《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此战之后,刘仁轨乘胜追击,在陆地上也连败倭寇。刘仁轨之名传遍天下!倭寇惨败之下不得已逃回本国。百济所有城池,再度归顺大唐。因抗倭有功,刘仁轨连升六级。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间元朝击倭不算数),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

戚继光:他的代号就叫“抗倭英雄”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被后世称为杰出的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军事家么自然好说,除了一辈子没打过败仗(水陆大小数百仗,未尝一败)外,还写了《纪效新书》与《练兵实记》等,戚本人极为注重实战训练,除了体能训练外,一般都安排戚家军在战斗中完善战术。并且善于学习新型战术(如鸳鸯阵等)与新型武器,达到了16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水平。

至于戚的书法与文采,近千年来武将中也只有岳飞可以与之相较,两人性格相近,但戚的水平明显比岳飞要高,所以也就使得二人的命运有着根本的差异。

民族英雄么,打倭寇的都是民族英雄,这是最没争议的。

戚家军抗倭主要战绩: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包括几百胁从〕,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己方牺牲仅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69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自己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己方牺牲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自己牺牲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救出百姓3000人,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其余较小规模的战斗,总共加起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有80多次,没有一次败仗.每次几乎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

在冷兵器时代拥有这种战绩的武将,可以说是数千年以来古今中外唯此一人了。

李如松:让日本“战神”丰田秀吉神话破灭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九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与盘踞平壤的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展开对决。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绝对意义上的大捷啊。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军士兵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

薛岳: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长沙之虎”

薛岳,汉族,字伯陵,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纵观八年抗战史,就歼敌数量而言,薛岳的战绩最辉煌,歼灭日军十几万人,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堪称中国抗日第一战将。

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将”。曾经是老战友也是死对头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则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垂不朽。” 就连凶狠的日军也加封他“长沙之虎”。国人称他“天炉战神”。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将军“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战中的功绩。

但同时,薛岳又是一个和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将军。红军长征时,他亲率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在解放战争时,他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